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各种各样的规矩,还不如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没有任何基本的生活经验,他们的记忆库就相当于空白,如同白纸一样,没有经验来跟你的说教相对应,因此在口头上的开导,教他们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什么是邪恶的行为,**不如让他们直接去看别人的所作所为来得更加有效。所以在平常的时候,父母应该指导他去观察周边的人与事,让他看清楚各种行为的优劣之处。用这种自己看自己感受的方法,能够让孩子对优雅以及失礼认识得更加充分清楚,印象更加深刻,这是任何规矩以及教训都无法做到的。
孩子如果经常跟有教养的伙伴一起玩,就是发觉行为优美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以及赞许,他们就会乐于依照这个好的榜样,设法让自己的行为也变得优雅。
所以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避免孩子与那些没有教养没有美好品德的人接触,让孩子远离坏榜样。因为孩子见到在礼节以及品行上的坏榜样,会很容易就受到传染。孩子经常从这些人身上就会学到粗俗的言辞、诡计以及恶习。
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要孩子远离坏榜样。
孟子三岁丧父,而是由他的母亲将其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在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路的马鞍山之下,村名就叫范村。村不远的地方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乎孟子就经常模仿送殡的人,整天哭天*地,念念有词的,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给搬到了城国北部的庙户部。但是这里乃是大街,街上十分繁华,东部就住了一位杀猪屠户,孟子就学着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杀猪,言行举止粗俗不堪。孟母再次感到这里也不适宜培养孩子,于是又移居到“学宫之院”,就是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边。这里是一处读书之处,里面的学生穿着儒服,拿着书卷,跟着先生在学习念书,从此孟子就被学子琅琅读书声所吸引,整天跟着学生读书写字。孟母感到十分高兴,就把孟子给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孟母的苦心教育终于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儒学**。
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结果是有一半的孩子都会有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又以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所认同模仿的对象。可以这么说,父母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人物,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存在,他们对自己父母总是抱有一种尊敬崇拜的心情,以自己父母的行为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以及判断是非的**,如果父母不好好扮演这个神圣而又重要的角色,怎么对得起自己孩子的崇拜与尊敬,又怎么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呢?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所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对情况属实,对该内容进行下架删除。[删除申请]
温馨提醒: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规避加盟投资风险,3158招商加盟网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考察、多了解,降低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