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专栏 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2013-06-14来源 : 互联网

今年被称为“实施最难就业季”,669万的毕业生,然而与此现象相反的是,只有仅仅不足三成的签约率,这实在是让人心寒的一件事情。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近因,有远因。“GDP增速放缓”是最容易的结论,“学生们择业标准太高”是最方便的怪责,“扩招遗毒、文凭泡沫”更是最耐用的理由,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大家都知道民国那会儿就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按说那会儿大学生才多少?找工作也这么难?1931年中央大学毕业生才200多人,有一半找不到职业;1934年山西省报告:三十余年山西专科以上毕业生8905人,失业者超过4700人。

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总觉得书念得越多越好。从社会角度来说,未必。最近读《洪业传》,写到洪业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规定学生成绩平均不够乙等,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400多学生中就有93人被迫退学。很多人来替子女求情,洪业说:“一个人没受大学教育的话,还可从商做生意,受了大学教育,他就觉得从商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如果成绩不好的学生留在学校继续读书的话,以后会成个对自己对社会都无用的人。”

洪业这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那么现如今本科学历算什么?事实上,当学历标准被强行调高,就意味着学历对应的能力被稀释了。而社会对于学历象征的能力也开始出现判断混乱。到底一个研究生是不是比本科生能干?每个HR都会告诉你说不一定。可是研究生比本科生多读了三年,他的时间成本与学习成本都大大超出,他当然觉得自己有理由要求更高的位置与薪酬。

这种社会需求与学历追求之间的错位,又被地域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放大。据说今年上海的毕业生有七成要求留沪,想来北京的比例也不会差太多。不能怪毕业生好高骛远,不肯下放。他的专业、他的学识,到别的地方有用吗?有发展空间吗?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如果解决就业危机只需要改变毕业生及家长的心态,那请于丹老师巡回演讲不就行了?

民国为什么也有“毕业即失业”?其实这正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1937年之前在《中央日报》登出求职信息的1467位大学生,对于薪酬的要求几乎没有低于一百元的,而这样的期望只有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商业发达城市才有可能实现。现在也是一样,离不开的北上广,回不去的故乡。

GDP增速放缓了,毕业生就业难了,“急中国”也该停下来想想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究竟应该怎样去培育大学生?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所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对情况属实,对该内容进行下架删除。[删除申请]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温馨提醒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规避加盟投资风险,3158招商加盟网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考察、多了解,降低创业风险。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张靓颖跨时空线上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