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高考结束,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甚至于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总有一些人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轻生,什么时候,高考已经变成了一场**裸的搏命游戏?
前不久众媒体报道地沸沸扬扬的杨媛**事件震惊了不少人,因为高考落榜,四川崇州一个小村庄的复读生杨媛,先是用小刀割静脉,后又吞下3颗农药磷化铝的药丸**,20岁的青春永远凋零在大学梦里。
本来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惨故事,然而还是被该学生送给了死亡之神。类似上述新闻中的人生悲剧,则在不经意间总会再次上演。除了杨媛的不幸故事之外,我们还看到,有女儿高考失利,父亲拉着女儿去跳河的;看到少女高考未上一本线,绝食3天拒不填志愿的。种种悲剧都表明,在没有条件出国留学的平民家庭,落榜的人生压力依然很大。
社会悲剧的背后总会有社会原因,我不想再去扯什么制度来垫底了。不过,我们的教育本身,确实弥漫着一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逻辑。有一种提法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很早就开始为孩子去拼****的教育资源。有一个战术叫“培优”,不给孩子喘息的机会,在学校的十年寒窗苦读之外,还继续通过校外力量加压。有一场战役叫“题海战役”,这是用时间、汗水、泪水浇灌的成绩单。有一种情结叫“名校情结”——你是博士、硕士,你所毕业的学校是211、985吗?你的**学历是**大学吗?甚至于还要追溯,你中小学的出身可靠吗?
这是一种由社会压力倒逼着的人生状态。种种社会压力*终都会变成家庭压力,所有压力的末端是孩子们稚嫩的肩膀和尚未足够成熟的心灵。到了高三,就是压力**的时节,节节练、天天考、周周排名;然后2月调考、3月调考、4月调考,这些“磨你”考试让师生们不得安宁,卷入考试流水线链条的每个考生,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恐怕不小于李娜在温网赛场上的压力。而所有压力的时间结点和出口,似乎都在高考成绩放榜这**。
高考发榜之后,媒体钟情的是状元们,其报道和宣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快乐,透露着赢者为王的霸气。学校也忙不迭地进行各种高考总结,渲染着“同类学校**名”之类的豪情。此时,向隅而泣的是爹不疼娘不爱的落榜生,他们除了靠自己的意志疗伤,鲜见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心理疏导的。
既然全社会已经把高考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又为什么没有配套措施来抚慰失败者的心灵?这场游戏未免也太残酷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