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称180万元招不到院士高校人才堪忧

2014-03-28来源 : 互联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许斌认为,动辄拿长江学者、院士的金字招牌说事儿,甚至在长江学者与院士之间也“明码标价”、等级分明,这些都不过是特定形式的政绩工程罢了。

2012年12月16日,“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作为贵州省高等教育的**雁,贵州大学[微博]迎来了110周年华诞。郑强出席贵州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图片来源:追影/东方IC)

“在***和贵州省的支持下,贵州大学开出了每引进一个长江学者,给予120万元年津贴,一个院士给予180万元的优厚条件,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但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一个人报名。”全国人大[微博]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西部对**人才很饥渴!”

贵州大学真的对**人才很“饥渴”吗?未必。院士评选过程中可能藏有猫腻,这是普遍现象,也一直被社会所诟病。与其说该校对人才饥渴,莫如说该校对院士、长江学者的金字招牌“饥渴”罢了。

俗语说:武无第二,文无**。长江学者或院士,无论评选多么严格,实际上都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其一,不排除有人情选择的可能;其二,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学者尽管**具备长江学者、院士的学识和能力,却未必能挤身长江学者、院士的行列。这事儿,古今相同。想当年,清华[微博]的国学大[微博]师之一,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尽管游学欧洲多年,却根本没有文凭。又如国学***穆,如果以文凭来论的话,顶多算中学肄业而已。

贵州大学是**大学,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应该已经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学术鉴定机制,何必再孜孜于长江学者、院士的名号呢?

这无疑暴露出贵州大学根本没有一套严谨的学术鉴定机制,更暴露了该校无意健全真正的学术鉴定机制。动辄拿长江学者、院士的金字招牌说事儿,甚至在长江学者与院士之间也“明码标价”、等级分明,这些都不过是特定形式的政绩工程罢了。

正如郑强代表所说:“如果高校没有吸引力,没有事业平台,人才自然不会来。”学术环境不佳,真正的学人避之唯恐不及,更不可能来了。所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贵州大学都没有一个长江学者和院士报名。

贵州大学学术鉴定机制上的失败,实际上是败在对金字招牌的趋之若鹜上,是对真正学术的叶公好龙上。(中国经济网网友许斌)

标签: 教育资讯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