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5所*****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针对这份报告,记者采访了多位关注教育改革领域的**和一家非官方学术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表示,报告的发布,是一种进步,但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虽然各部属高校报告中均有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数据,但存在就业率统计口径和截止时间不一的、少数高校使用第三方数据,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试图与***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得到***的回复。
就业质量报告是衡量高校人才成效主要目标
去年11月,***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高校应在今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
这次各**高校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截止3月7日,75所**高校全部发布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虽有的高校比预期晚交“作业”,但终归是进步。
去年年底,***相关文件指出,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举措,对进一步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以生为本,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副教授,中国网络影响力课题组副组长陈鹏指出,对大学来说,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一种主要方向。那么,就业、就业质量就是衡量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
“去年以来,***逐步转变了对高校的监管方式,在就业信息公开方面形成了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格局。”陈鹏说,这一方面说明***一方面积极充实大学独立办学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担当职责的表现。合理引导、社会对接,***在监督高校履行就业质量信息公开职责过程中的角色已发生调整,转变为督促信息及时公开,强化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对此,陈鹏判断指出,这种引导势必增加高校就业透明度,形成需求对接机制的社会自发建构。提升质量、用好资源,***这次以就业为抓手,让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就业这个杠杆与市场直接对接,会充分调动高校在社会压力下进一步自主合理配置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
“应该肯定是的***能够*次公布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一个进步。”*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说,这75所全国重点院校是是一个试点。
就业质量报告该由谁来评价?**:应使用第三方数据
***在《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但75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仅有11所部属高校使用了第三方评价的数据。记者随机查阅了几所学校的报告,数据和评价多来自学校方面。随后,记者致电了报告中提到的高校中在京的两所高校的宣传部门,他们表示,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都是通过自己院系上报的数据,由学校分析做出的。至于为何不采用第三方评价?两所高校***门工作人员都表示目前是这样规定的,以后是否使用,他们也不清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分析指出,大部分高校未注明、介绍数据来源,甚至有高校在年报中引用未经查证、来自网络博客上自称为专业第三方薪资排行榜的数据。
南开大学副教授陈鹏坦言,目前南开大学主要是根据各院系报上来的情况,学校进行统计、分析、发布。“据我了解,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的自我统计的方式统计就业质量的。虽然有一些高校采用了第三方评价,但也多是根据各院系上报的情况进行分析的,与欧美许多高校相比,我国第三方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高校自己分析评价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可信度是否够高呢?
“学校是***门的下属,在就业政绩数据方面,两者是利益共同体。过去多年来,舆论曾多次曝光就业率造假,但对此***门几乎都未回应,即便启动调查,调查的结果也是就业率数据是真实客观的。如果就业质量统计继续沿用这种统计发布机制,很难确保报告的公信力,从而失去对办学的监督、推进价值。”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管理学教授丁三青指出,虽然***在相关文件中要求,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评价”。但由于高校长期依附于政府,我国“第三方机构”土壤还很贫瘠,机构数量不多,工作力度不大,在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公信力还没有确立起来。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未委托第三方评价。
何谓“第三方”?它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叫作第三方。第三方可以是和两个主体有联系,也可以是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与第一方、第二方既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具有利益关系,所以一般也被称为“独立第三方”。有人这样定义,“第三方”就是区别于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的一方,既可受行政机构委托开展评价,也可独立开展评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就业数据统计多来自高校本身,也就是高校既当了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让很多人质疑学校公布的就业率有“水分”。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俊臣直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独立的民间“第三方”机构发育迟缓,很多学校没有经独立的民间“第三方”机构对其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也就没有“第三方数据”。
受访的多位**认为,此类数据使用方式均有损报告公信力。
在国外,统计学生就业情况往往在毕业一年以及三五年后,我国民间机构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毕业一年之后的就业情况有很大变化,而且,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就业质量,从就业质量看,适合统计发布中长期就业质量。
多位教育**认为,就业质量报告不应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发布。正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由学校自行统计,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这给虚报就业数据提供了空间。因此,从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公信力出发,应该采取第三方统计发布的新机制。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对高等教育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由第三方统计高校办学情况并进行发布,是实行专业评价的积极尝试。
此外,记者查阅资料显示,针对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中的数据,部分美国高校或学院会选择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调研,调查来的数据,机构或者大学会进行整理分析有一点很独特,就是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呈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直观数据,还包含毕业生对学校职业教育及就业服务的评价数据。
统计时间为何不一样?**:就业率GDP主义在作怪
虽然各**高校年报中均有备受关注的“就业率”数据,但存在就业率统计方式和截止时间不一的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式为“(国内升学+出国+签约就业+灵活就业)/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灵活就业包括“签劳动合同+单位用工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华东师范大学则为“(毕业生总数-登记未就业数)/毕业生总数”。
对就业率的统计时间也不尽相同,截至日期从2013年7月15日到2013年12月31日不等:北大是12月31日,北师大10月31日,同济大学9月30日,而电子科技大学更早7月15日。
对此,受访**普遍认为,这样的不一致使得难以将各高校间的就业情况进行参照对比,如有统一标准,信息的可用性将大大提高。
虽然公布7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基本都是***“211学校”,但从各学校报告来看,部分高校采取了避重就轻的态度:即对本校有加分的数据浓墨重彩,而对自身不利的数据则一笔带过。
据了解,我国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于高校扩招的1999年,目的是为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对各高校办学质量进行督促。2003年,***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减少招生规模。2005年,***曾发文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数量与政府教育经费划拨、各种科研立项、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关。
丁三青认为,近几年,各领域都在追求各种“GDP主义”,高校也同样没能独善其身,“论文GDP主义”、“就业率GDP主义”等。在“就业率GDP主义”这一魔棍指挥下,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率上,搞“政绩工程“、“面子主义”,就业率大量注水。这样一来,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各高校都在宣传高就业率。这不仅缺乏对大学生自身利益负责任的精神,而且也违背了大学追求科学的品格。
受访的几位教育**表示,将就业率与招生计划、规模、经费投入、评估等直接挂钩的评价机制,出发点虽是为了督促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的能被市场接纳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这种挂钩涉及各个高校的利益,甚至关乎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它给学校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
熊丙奇说,民间机构的及时测评,是来自社会的监督,但这能否对***门、高校进一步改善就业质量报告编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取决于***门、高校的实际行动。***门应该根据民间机构的测评意见,要求相关高校整改,至少明确就业率统计口径、就业率统计时间,注明数据来源,否则,发布各行其是的就业报告,只会让公众一头雾水。
另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除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还有许多值得关注: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大择业价值取向及择业标准有问题、不愿意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健康岗位就业等问题。这实际上不仅是高校与大学生的问题,也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涉及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问题,涉及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