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开办家庭自助教育 办学不便宜只有两名学生

2014-05-06来源 : 互联网

开学了,又一批适龄儿童开始了小学生涯。在南昌,至少20名适龄儿童却没有上学校,而是在家念书。记者了解到,原来一些家长不满传统教育,希望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钟涛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她和同为教育工作者的丈夫刘兆东在一些家长的支持下,办起家庭自助教育。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家只有两名学生的“私塾”。

“私塾”开学仪式

学生在弹钢琴

探访

孩子学得不开心爹妈办“私塾”

记者来到南昌市顺外路一家艺术中心,钟涛在这里开展家庭自助教育。这个名为“彩虹谷”的“私塾”于8月31日9时正式亮相。这里有五名老师和两名学生。

钟涛说,她和爱人原是主流学校的教师,之所以办“私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儿子洋洋的四年上学经历。洋洋对传统教育极不适应,有时一看到作业就哭闹,三年级时还休学半年。夫妻俩急了,思考哪儿出了问题。

钟涛告诉记者,多年教育工作经验让她看到主流教育的某些弊端,一个“让孩子在家上学”的想法逐渐酝酿成型。经过三年学习和筹备,2013年春节,小儿子健健到了小学入学年龄,夫妻俩决定将家庭自助教育办起来。

用人教版教材先体会再授课

钟涛参考国外模式,制定了教学计划,决定自己执教鞭。为此,钟涛和丈夫刘兆东舍弃了学校的编制。另外,“彩虹谷”其他三名老师,一名是在此兼职的某民办学校老师、一名是生活老师、一名为大学毕业生。“因考虑到在校老师不能在外兼职的缘故,招聘老师时尽量遵循这规定,避免产生矛盾。”钟涛说。

“我们以主题课形式制定课程表,上午是文化主题课(语文、数学),采用人教版小学教材,学生按自身学习速度而非年龄选级上课;下午是英语、生活、手工、远足主题课。”钟涛告诉记者,所有主题课均包括音乐、绘画、手工、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方式。钟涛打算尝试先让孩子切身体会感受再授课的方式。

以学英语为例,“我们会让孩子先处于一个英语环境中,用英语打招呼等,再唱英文歌、念英文诗,让孩子慢慢感受,从而去理解记忆。”

办学不便宜上“私塾”也挺贵

钟涛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洋洋10岁半,他懂礼貌又*立,还可以自己做简单的饭菜了。”

记者了解到,在南昌,钟涛接触到,至少有20名适龄儿童选择在家上学。与钟涛的家庭“私塾”类似,江西还有两所在筹办的学堂。“一所在崇仁,一所在永新,都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开始办学。”钟涛说。

记者了解到,办这个“私塾”每月花费在万元以上。因此,钟涛将自己开办艺术培训中心所*的*补贴进来。日后要面向社会招收学生,记者从钟涛处了解到,一名学生包括学费、书本费和其他费用在内,每年近3万元。这比一些私立学校的学费还高!

据了解,2010年,在成都的天府私塾为学馆一名学生每月费用约2000元。

探解

如何找小伙伴如何获学籍

钟涛和刘兆东的做法引起了一些教育人士的思考。

*先是人际交往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南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处相关人员也表示,对于“在家上学”,国家没有**相关规定,相应规章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另外,这类教育对父母的要求**,孩子很容易陷入脱离集体的困境。

钟涛和丈夫开办的“彩虹谷”里只有钟涛的两个儿子,孩子们只有在周末才能和小伙伴们玩耍。钟涛表示,“私塾”刚起步,但未来3年可能会招满15名学生。教学期间,会经常带学生们去游学,与其他地域的家庭学校交流、学习,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扩展社交圈子。

另外,学籍如何获得?

据记者了解,部分父母在孩子到学校报到之后,采取请假、休学的方式为孩子保留学籍,有的家长甚至未考虑学籍的事。以钟涛为例,洋洋的学籍挂靠在原学校里,而小儿子正准备联系学校办理学籍。当孩子们到了适当年龄,钟涛仍会让他们参加升学考试,回归主流教育。

手记

应结合“在家”与“在校”的长处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的孩子约为2000人。“在家上学”兴起让人观察到另一种教育方式的生长过程。作为教育探索,它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正如南昌五中副校长、省市**教师沈国志所说,大部分在家上学的学生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无法对他们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家上学”的产生有一定合理性。“这也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不能简单去否定。”他指出,现在“在家上学”还是个别现象。但随着家长观念的改变和教育的发展,这类家长和学生也会慢慢增多。

此外,沈国志认为,“在家上学”兴起的现象应该引起有关人士对现行学校教育的思考和调整,“学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

在教育多元化、**化的当下,应该尽早健全完善相应的教育法规和配套规定。例如,“在家上学”的学籍怎么安排、如何返回学校上学等,鼓励更多人进行多方面教育探索。

当然,开明看待“在家上学”并不意味对“在家上学”的全盘肯定。毕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对多数人的成长而言,去学校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如何让“在家上学”成为“在校上学”的有益补充,如何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早日形成教育共识。信息日报■见习记者沈冠楠文/图

标签:钟涛私塾学籍上学在家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