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学困生”是功利教育之祸

2014-05-07来源 : 互联网

   原本学业**的学生,考入大学后却不愿学习不会学习了,需要妈妈住校陪读,而即便“全程监督”,能否完成学业还是未知数。本报近日报道的陪读妈妈的故事,让一个特殊群体“学困生”进入人们的视线,报道中透露,大学里像这样的“学困生”数量还不少。

能够顺利考入部属211高校,这些“学困生”当年应该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此反差让人愕然。已经跨进大学门槛的成年人,为何心理、行为却未成年,还需要妈妈记课表、安排学习计划、联系老师答疑?陪读妈妈和**都在努力寻找答案:小时候父母包办太多;没有长远目标,不会规划学习;以前绷得太紧,进大学一放松收不回来了。

这些反思、分析都有道理,而“学困生”的祸根却在功利教育。不得不承认,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充满功利色彩:原本可以充满探索乐趣的学习,被做题、背诵取代;原本充满*特魅力的各学科知识体系,被拆解成支离破碎的“得分点”;原本应作为一个人精神成长*好养分的自由阅读和*立思考,变成对“标准答案”、答题技巧的追求。如此被异化的教育,是以教育名义对孩子的伤害。

应该看到,尽管升学途径比过去多多了,但学生的负担却丝毫没有减轻。依然一切以分数、排名、升学为导向,有些地方从小学开始,密集的课程和作业,形形**的课外辅导占用了孩子们几乎所有时间,对于毕业班学生来说,发发呆都是**的事。究其**,是受功利教育裹挟,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都在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只要升学率上去或是孩子升入名校,眼前的“功”和“利”就都有了。

功利教育贻害多多,背负沉重压力的孩子们可能在某个阶段按照要求记住了书本知识,但*终却迷失了自己。进大学后缺乏自制力、规划性,成为面临退学困境的“学困生”只是其一,还有价值观扭曲、人格欠缺等诸多隐性问题让人担心,***的莫过于走上伤人伤己的人生末路。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多次提到自己少年时的一段经历,如今读来尤其让人感慨。他曾在我市南昌路小学就读,是个“差生”,经常一个人从学校溜到夫子庙听相声、听二胡。幸运的是,他有一位开明的妈妈,从不管分数而只注重对他兴趣爱好的引导,从不批评责怪而是一直给他鼓励。后来,他自己对物理发生兴趣,“并被兴趣牵引到世界科学的**”。现在的孩子还能有少年丁肇中的幸运吗?世间万物生长都有自身的时序,其规律都应得到尊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成长为何偏偏要强求一律呢?

革除功利教育之弊,让教育回归本位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倡导的是,在教育体制**进程中,不妨做一位智慧开明的老师、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只认分数,时时盯守,事事干预。给孩子一份成长的自由,未来他会还你一片晴朗的天空。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