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就能避免悲剧吗?

2014-05-08来源 : 互联网

   搜狐教育*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这不是王平委员**次提出这一观点了,在往年的**上,她的这一观点就引起网友关注。某种程度说,农村学生上大学回不去农村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对农村确实是悲剧,而花了大笔*,搞得家徒四壁;没学到什么东西,在大城市就不了业,也不愿回家;就是回家,也没有农村生活技能,遭遇这种情况,这也是农村生人生的悲剧。这样的悲剧,确如王委员所说,在一些农村和大学生身上上演。

然而,这何止是农村大学生自身的悲剧?又何止是靠"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就可以避免的悲剧?近年来,一些农村孩子已经"理性"选择不上大学——甚至"理性"到连高中也不上、初中不上完——但这种"理性",更多是"被理性",因为整个社会,留给他们的成才空间十分狭窄。在更多的学生看来,就是家徒四壁,相对其他选择来说,上大学还是更值得考虑的选择。

避免这种悲剧,当针对产生悲剧的**。具体而言,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四。其一,大学学费太高、老百姓教育负担太重,因此有上大学致贫的现实问题,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的大学学费标准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0%,其二,社会**的大学生有效需求不足,虽然我国大学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尚只有9%,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可我国服务业仅占GDP的45%,说明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生;其三,"学历社会"情结浓郁,考公务员、进国企,现如今没有本科学历基本上想也不用想;其四,行业收入差距大,城乡、地区间的社会福利**极不均衡,教育承担着改变命运的*大功能,因此,我国整体的教育设计,就是升学教育、竞技教育,换言之,如果想改变命运、提高地位,教育几乎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上升通道。从本质上说,升学教育模式对农村来说就是背井离乡的教育,离开农村到城市被认为是成功,留在农村被视为失败。而这种模式在有的地方已破产,基础教育越发达,升学率越高,农村越缺人才,以前大学生毕业能找到不错工作,寄*回家,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送子上大学的家庭陷入困境。

很显然,针对以上原因,可行的措施,将包括:*先,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建立合理的分摊机制,在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规定不得超过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免对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建立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同时,对产业结构实行调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推进就业公平,让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由此逐步淡化直至消除教育的非教育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要改变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以升学为目的,而应该关注生活教育、职业教育。让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良性关系。

当然,这些措施,都直指我国当前的制度性问题,要直面诸多既得利益。但是,这是要解决问题所无法回避的。遗憾的是,在王委员会的建议中,这些措施被回避,转而针对农村孩子个体,强化了这作为个体的悲剧与责任。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对无力改变某些制度的"变通",但不得不说,这是意识到悲剧之后的新悲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产生问题的**还在,这种"变通"*终可能让农村孩子无路可退,会制造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新的"读书无用论",从不上大学,发展到连初中和小学也不上——既然命运注定无法改变,那还要接受这种所谓能改变命运的教育干什么?那对我国的未来社会来说,将是更大的悲剧。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在高等教育规模达到近3000万在校生规模时,我国基础教育将面临新一轮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艰*难题。而根据"木桶原理’,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不是取决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求学年限*短群体的数量。这是我国发展教育,健全社会制度,推进社会转型,必须系统思考的问题。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