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士有很多隐形特权 制度设定无法避免权钱交易

2014-05-14来源 : 互联网

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近年来,院士一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围绕这样一个荣誉称号出现的种种异化,严重影响着院士群体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如何改革才能让院士制度回归本质?

长期关注院士制度改革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曾对国内外院士制度进行过比较研究。他发现,美、英、日、德、法等国都没有大而全的实体性科学院,只有松散的科学学会。科学学会会员只被认为是*高学术荣誉之一,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会员身份只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承认,从没听说过有诺贝尔奖得主对外宣称自己是某学会会员。他们只认为自己是教授或博士,别无虚衔。

中国青年报:近日,章开沅主动请辞“**教授”头衔,被很多人称赞高风亮节。您对此有何看法?

顾海兵:这其实还是人*的思维,是希望靠个人道德来解决问题。但是,不能指望个人道德来解决院士制度改革问题。美国诺贝尔奖得主,完不成教学课时立马退休,学生不满意立马下台,没有人会说什么,因为有制度在那儿摆着。很多改革之所以改不动,根本原因就是背后有特权,涉及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院士制度改革也一样。

中国青年报:院士的特权都有哪些?又是从哪里来的?

顾海兵:在我国,院士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且具有很大的经济和行**力。我国院士均享受国家规定的津贴,院士所在单位也会发放津贴,金额每月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很多地方院士都享有副部级待遇,比如,给院士配备专车、享受高干病房、配备秘书司机、发放几**元的安家费等。

此外还有很多隐形的特权。一旦当上院士,就是无可争议的学术***,评审各种课题申请,对科研经费有了决定权,涉及金额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现在大学排名也是看拥有多少院士,所以,一些地方高校、研究院都来争*院士。

院士的特权,来自制度设计本身。在院士通吃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的体制下,院士制度背后存在权*交易,是不可能避免的。*后伤害的,是中国的学者和整个学术界。

中国青年报:您能具体说说院士制度设计存在什么问题吗?

顾海兵:院士是中国*高科学技术称号,所谓“*高”,就是没有人能超过你,你就是“学霸”,这违反了*基本的学术规律。如果不把“*高”删掉,院士永远都会被全社会非理性地追逐。

信息的选择性公开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对新进院士的信息都是选择性公开,只公布了姓名和工作单位,但是职位和一些工作经历并不公布。可是只要查一查,就会发现许多人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行政官员,高官和央企高管参选院士的情况也不少。

中国青年报:有人认为,对院士给予丰厚的奖励和待遇,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可以推动科研的发展。

顾海兵:实际上推动科研发展了吗?现在院士很多**却没见几个,根本没有实现初衷。

学术就是学术,为什么要和待遇挂钩?在美国,不会因为你获得诺贝尔奖就给你涨工资。有什么功论什么赏,就事论事。院士称号只是一种历史的认定,认可你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并不意味你的学术成就现在仍是“*高”。以在大学工作的院士为例,他们在大学当教授,会有当教授的收入,研究课题,会有课题收入。院士应该只是一种荣誉,不应该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待遇。

中国青年报:您曾进行过国内外院士制度比较研究,国外的院士制度是怎样的?

顾海兵:我发现,美、英、日、德、法等发达国家,都没有大而全的实体性科学院,只有松散的科学学会。但国内往往将其译为“科学院”,将会员译为“院士”,这是牵强附会。

在很多国家,科学学会会员只被认为是*高学术荣誉之一,而不是*高荣誉,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在这些国家,会员身份是对他们科研工作的承认,学会也会为会员的科研活动和交流提供一些便利。但我从没听说过有诺贝尔奖得主对外宣称自己是学会会员,他们只认为自己是教授或博士,别无虚衔。美国的科学学会会员,不仅没有工资和津贴,还要缴纳会费。

国外科学学会的管理制度,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一、主席提名委员会独立于理事会;二、理事会只是服务机构,只负责组织选举、召开会员大会等,不具有任何行政级别;三、选举体现全体会员意志。例如,法国科学学会,有一位或一位以上科学学会会员推荐,就可以成为有效候选人,经过学会评审出正式会员候选人名单,提交全体会员大会投票选举。这种选举制度使得科学学会的选举,不受政府部门干预,不受现有理事会成员控制,体现了全部科学学会会员的意愿。(记者黄冲)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