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随着出境旅游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少数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也被曝光。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甚至让一些旅游目的国给中国游客贴上了“素质低”的标签。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升旅游素质,改变不文明陋习,刻不容缓。近日,我们采访了几位曾经在境外旅行的游客,期望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促进全社会对公民境外文明出游的足够重视。
—编者
不守规矩常插队
●本来整齐有序的队列可能突然被少数中国游客打乱,有人还发明了所谓的“熟人插队法”
“到国外旅游,经常碰到中国游客想尽法子变相插队,感觉非常尴尬。”湖北武汉的大学生万欣多次和家人一起出国游玩。感受不同文化、体验异域风情,本是一件开心事,却经常因为同行的中国游客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心情。
让万欣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中国游客的插队行为。本来整齐有序的队列,可能突然被几名中国游客打乱。去年,万欣去美国一家游乐园游览,虽然没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但大部分游客都在自觉排队,队伍非常整齐。突然,有一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身手矫健地翻越护栏,直接插到了队伍中间,之后还不停地让孩子往前挤。在这名游客的带动下,又有几名亚洲面孔的游客插队,“当时我真希望他们不要说中文。”万欣说。
为了让插队更加顺理成章,有些游客还自作聪明,发明了所谓的“熟人插队法”。有一次,万欣在日本迪士尼乐园排队买票,有几名中国旅行团的游客端着饮料姗姗来迟,看见有团友排在队伍前面,就大模大样地插进队伍,同时不忘对后面游客说:“我们是一起的。”其实,在很多国家排队都是遵守先到先得的规则。就算是一个团队的,也应该按照先后顺序排队,不应该以同行者、熟人等借口插队。
“一般情况下,国外游客对插队不会过于计较,但肯定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万欣说,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已经造成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误解。一次和外国游客聊天,对方的一句话让万欣记忆深刻:中国游客非常热情、友好,但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那么着急,不愿意排队呢?
万欣说,出境旅游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其实都源于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一次在纽约乘坐地铁,车门一开,还没等乘客下车,一些中国游客就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占座位。国内这种情况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多外国人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因为在很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文明教育,大多数人已经养成了排队、有序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看似不遵守秩序的行为,其实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比如,在一些国家,乘坐手扶电梯时一般是“左行右立”,一些国内游客可能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并排站立,给人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解决因习惯差异而出现的不文明,需要导游在出发前多给游客介绍一些文明出游的注意事项,这样会对游客有所帮助,插队等不文明行为也会更少。”万欣说。
不懂习俗爱喧哗
●当别人安静地参观时,有的中国游客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甚至嬉笑,引人侧目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已经成为国人出境游的普遍问题。中国人爱热闹,大声说话仿佛是“热闹”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换个场所、换个国家,这份“热闹”就显得不合时宜。
前不久,上海市杨浦区的李素萍去泰国普吉岛游玩。这次旅游是公司组织,参团的大多是同事。因为互相比较熟悉,又都觉得国外的很多事情新鲜,所以一路上都叽叽喳喳,声音也挺大。一开始李素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国内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感觉好像习惯了。”
一件小事改变了李素萍的想法。一天上午,导游带他们去购买珠宝等泰国特产。商场里有几名外国游客正在挑选商品,非常安静。中国旅游团进去后,顿时“热闹”不少。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团友们会大声询问价格,甚至隔着大老远互相介绍选购的商品,声音特别大。
李素萍注意到,最初在商场购物的几名外国游客尝试询问卖家商品的相关信息,但由于国内游客的干扰,侧着耳朵都不能和商家顺利沟通,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手中商品,陆续走出商场。有的商家因此对中国游客的喧哗表现出不耐烦的眼神,但团里很多人还是我行我素。
导游告诉李素萍,因为都知道中国人说话声音大,所以很多泰国导游在带团购物的时候,会特意将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避免给别人带来干扰。“这让我触动很深,在后面的参观中再没有大声喧哗过。”李素萍说。
在参观博物馆、寺庙等场所时,大声喧哗对别人的影响更大。李素萍说,当别人都在安静地参观或者听导游讲解时,一些中国游客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甚至嬉笑,惹来外国游客异样的眼光。
中国人讲究热闹,不管是在餐厅吃饭还是商场购物,似乎已经对喧哗之声司空见惯,觉得这样才有人气。但走出国门,在安静的公共场所,“热闹”变成了“喧哗”,“有人情味儿”被视为“不文明”。
“这份不合时宜的热闹,还是不要为好。”李素萍说,出境旅游应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环境。进餐时也应尽量安静,小声交谈,不拼桌、不划拳;在酒店、商场等安静的公共场所打电话时注意放低声音、放慢脚步。从点滴细节做起,身体力行,才能逐渐改变国外对中国游客“吵闹喧哗”的不好印象。
不讲卫生丢垃圾
●明明有垃圾桶却习惯随地乱扔,有时候没扔到垃圾桶里也假装没看见
广东省广州市的徐丽在香港一所高校就读。闲暇时间喜欢和朋友出去逛街。她发现,这几年来香港的内地游客越来越多,也带来了许多不文明现象。
“我最讨厌随地吐痰!”徐丽说。在香港,街上会有警察来监督管理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发现,将会按照当地的治安处罚进行罚款。尽管如此,内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仍时常发生。
一次,徐丽和朋友去尖沙咀逛街。走着走着,旁边一名男子突然向路边吐了一口痰。这时,一名警察走过来,提醒这名男子注意自己的行为。没想到该男子却说:“不就是想罚点钱吗?我有钱!”
徐丽说,在香港虽然有警察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但警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在,大多时候还是靠自觉。如果碰到随地吐痰,周围的人可能会用语言或者眼神善意提醒,吐痰人会觉得尴尬而杜绝这一行为。但对于一些内地游客来说,这样的机制好像失灵了。
“乱丢垃圾也很常见,明明附近就有垃圾桶,却习惯随地乱扔。有时候扔到垃圾桶里掉出来,也假装没看见。”徐丽说,每次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出境旅游乱丢垃圾,丢掉的不仅是瓜子壳、餐巾纸,还有中国游客的脸面。随手乱丢不仅是一种没有公德心的行为,也污染了公共环境、侵犯了别人欣赏美景的权利,这在很多国家是被明令禁止的。以新加坡为例,乱丢垃圾会被处以1000新币的罚款。
“顺手一丢可能只是一时痛快,却被扣上‘不讲文明’的帽子。”徐丽说,多走几步,弯一弯腰,举手之劳便可以离文明更近一步。
不尚节俭好浪费
●“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过度消费显得很不理性,也难以体现个人品位和素质
近年来,购物已经成了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有的中国游客在国外购买奢侈品时一掷千金,很不理性。
去年,北京市朝阳区白领孙宁报名参加了“新马泰”十日游旅行团。游览行程中,导游带他们来到新加坡一个专卖红宝石的商场购物。由于新加坡是免税自由港,加工业非常发达,所以珠宝价格要比国内便宜不少。
孙宁所在的旅行团中有一个男性游客,一进店就让店员介绍几款宝石。当店员询问需要什么价位的时候,这位男子语出惊人:“把你们店里最贵的拿出来。”随后,店员向男子介绍了一款红宝石套装,套装中包含一条项链、一对耳环、一枚戒指和一个手镯,价格在9万元左右。没等店员介绍完,男子直接刷卡购买了三套。“感觉不是在买宝石,就像在买大白菜。”
旅游本是放松心情,休闲享受,但许多中国游客在景区走马观花,在各大购物场所却流连忘返。在很多奢侈品店里,经常能见到中国人“忙碌”的身影。不管旅途再劳累,只要看见奢侈品店,有的游客马上提振精神,争着往店里冲。出来时,大多手中提着好几个奢侈品牌的袋子,互相之间攀比价格,对品牌的内涵、设计的理念却知之甚少。
一些游客还把浪费的习惯带出国门。在酒店用自助餐的时候,不根据自己的食量科学取餐,而是什么都想尝一尝,什么都取多。餐食一次取几盘,饮料一下开几瓶。一顿饭下来,剩餐最多的往往是中国游客。
孙宁觉得,消费虽然是个人行为,但类似“只求最贵,不求最好”的过度消费显得很不理性,盲目购买、大肆砸钱是“暴发户”的特征,也难以体现游客的个人品位,违背了度假旅行的初衷。虽然花了不少钱,却可能给国外商户留下贪小便宜的感觉。而且,在国外“露富”容易被抢劫团伙盯上,给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王珂王倩黄文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