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包桃花山教女”是一则教改寓言

2014-05-17来源 : 互联网

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学校学习来实现。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于类似桃花是什么样的问题,都难以解决,这种停留于纸面的教育难以产生考试分数之外的教育效果。

也许对于教学者来说,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教孩子学会几个描写桃花的华丽辞藻,教会孩子几篇描写景物的优美散文。所有这些,都比真的摘一朵桃花给孩子看来得重要,因为这些,对一个聪慧的孩子而言,能内化为作文分数的提升。更何况,不知桃花长什么样的孩子,只是个别,作为老师也很难有动力针对个别学生做这种常识的普及。

但话虽如此,从教育的历史传统来看,回避向孩子解释桃花,却不是一种能够认可的行为。《论语》一书,便记载了孔子与许多弟子的对答。其中一些弟子的提问,对孔子而言,亦不亚于“不知桃花”,但孔子仍能以耐心教导,而不厌烦教育的琐碎。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耐心也很好,主张从实践中汲取智慧。更何况,向一名孩子解释桃花还谈不上什么创举,也不必费太多的精力,所谓的个别人不知而不施教,难以站住脚。

出现这种状况,并不能完全苛责于老师。在不正常的作文教学背后,是不正常的教育机制。层层分解的考核指标,以量化评估教学成果的考试机制,凡此种种,都容不得老师做太多的贴近实际的设想,他们唯有日复一日,像一座大工厂里的流水线,将所有教育内容像工序一样,给孩子打包生产。以此而论,包山教育孩子桃花的母亲,是一种个体方式的反叛,其进步意义大,但推广价值显然局限。

这名包山者的女儿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母亲,懂得实践教育。现实中,青少年的疑惑不必都如这名女童一样,“不知桃花的模样”,但他们也必然有其“少年维特之烦恼”。那么谁来帮助他们?谁来解答这些少年的迷茫?学校教育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此而论,“包桃花山教女”仿如一则教改寓言,提醒我们推动校园教学贴近地气。

杨兴东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