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博士村”:掌门人大字不识一箩筐

2014-05-17来源 : 互联网

济源市王屋山脚下,一农家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

而这个家族的"***",其实"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种跨越,他们是如何完成的?关于读书,这个家族有什么故事?

近日,河南邓州大丁村因近代以来出了20名博士、23名硕士而声名远播,一度被网友和媒体赋予"博士村"的美名。

在艳羡之余,河南济源一名市民透露,该市王屋山下的山坪村里,一个姓郭的人家也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家里***青年几乎都是大学生。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程时培文/图

探访

40多人的家族里

出了3名博士、5名硕士

4月28日,郭氏家族的代言人郭庆芳向河南商报记者证实,2013年10月2日,郭家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了家庭教育基金表彰会,为新增的两名硕士研究**奖。加上获奖的两人,郭家已经拥有5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

郭家"***"郭瑞民的大孙子郭玮和二孙子郭中伟夫妇都是博士研究生。郭玮目前在法国从事新能源和原子能研究工作,郭中伟是中国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站航天研究员,郭中伟的妻子王晓琪是清华大学的博士。

加上今年出生的两个婴儿,郭家四代人总人数超过了40人,而40多人中出现这么多"文化人",让周边居民赞叹的同时也有些感慨。

反差

家族的"***","大字不识一箩筐"

郭家现在的"***",是郭瑞民夫妇。年过九旬的他们,"大字不识一箩筐"。

1963年,大儿子郭天富考上了初中,要到离家60多里的王屋乡上学。去学校报到那天,郭瑞民执意亲自送他。他赶着牛,把儿子送到学校后,嘱咐郭天富"学出个人样儿",给弟弟妹妹们做个表率。

后来,郭天富不遗余力地供弟弟妹妹上学,他利用周末时间上山打石头,学做泥瓦匠,把弟弟郭天财送到了高中校园。

郭天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负责照料正读大学的老三郭颂福。再后来,郭天富的妹妹们也都上学了。

在郭家子女的记忆里,为了供他们读书,母亲连发卡也没买过。母亲割荆条,父亲编箩筐卖掉,供孩子上学,在乡邻眼里,他们"挣*都挣疯了"。

新鲜

山村农家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经过几十年努力,郭家终于完成了从"目不识丁"到"书香门第"的跨越。

在1995年度的家庭会议上,家里*有学问的**郭天财提议,成立一个家庭教育基金会,激励后辈人比学习、比进步。

"每个平淡无奇的土壤里,都蕴藏着一座丰实金矿。只要父母加以引导,孩子们自己愿意去行动,也会挖出令他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他说。

2006年大年初一,这个家庭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命名为"瑞民教育基金会"。这一做法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郭家人大部分硕士、博士头衔,都是在2006年以后获得的。

每年,基金会都对家族成员的进步进行记录和表扬,这种表扬又激励着一家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在中国航天科技载人航天站工作的郭中伟说,每每在基金会上受到表扬,他都会很激动,觉得这是来自家庭的一种对自己努力工作的认可。

郭家的孩子们对这个基金会也很感兴趣。郭东云说,"每年正月初三开会,孩子们都要念一年的总结。每年寒假回家的**件事,就是研究这个东西,写年度总结。"

相关阅读:

河南"博士村":近代以来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

在古老的湍河岸边,一座大桥将一座城和一个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城就是邓州,而这个村就是大丁村。你可别小看这个人口不足2000的村庄,它从近代以来,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可谓人才辈出,声名远播,被称为"博士村"。

“博士村”的启示

究其原因,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奥秘。"博士村"之所以能历经**沧桑,书香萦绕,人才辈出,**就在于"文风鼎盛,好学成才"的气氛。在大丁村,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早已扎根村民心中,浓郁的文化氛围飘荡在村庄上空,正是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传承,才成就了一个享誉四方的"博士村"。

再看如今很多村庄,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好学成才的氛围,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延续千**的耕读文化支离破碎,教育被无限功利化、世俗化。很多孩子初中一毕业就结伴到城市打工,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觉得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反而认为这是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的*佳途径。有的孩子甚至连义务教育的权利都被剥夺,小小年纪就开始用稚嫩的双手与生活搏击。

围观"博士村",不妨多想想俺们那些村,好好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们不奢求放眼神州遍地都是"博士村",只是希望当今众浮躁的乡村,那一座座文化的孤岛,都能传出清朗的书声,飘出诱人的书香。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