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举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微博]招生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此,我们对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公众*注目的高考改革进行一次深聚焦、新梳理。
教育之于国家,是**大计,高考对于个人,是梦想天梯。一个多月前,***副部长刘利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答记者问,有如*石投入湖面,它所产生的涟漪,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它所溅起的水花,折射出希望的彩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考试传统的国度,每一场大考都是一场庄严的盛宴。***释放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信息,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给予热切的关注:
从小升初到中考[微博]、高考,从义务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刘利民副部长的答记者问,成为近期报纸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公共话题;
从小升初就近入学、九年一贯制,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统一高考减少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到外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从分类考试,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校长教师交流,到扩大办学自**、管办评分离……这些新举措描绘出振奋人心的改革图景,这些新词句也让网络*足了点击率;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到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改革的任务、路径,到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这样的一揽子制度设计,使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迥异于以往的头痛医头、小补小修,而是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的弊端。
无论是从改革的立足点,还是从改革的辐射面来看,这次答记者问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方向感、较强的系统性和较高的协同性。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要求,教育改革当然也不例外。今天的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已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
高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社会利益和公众情绪的聚合点,从来都备受关注。其实,从世纪之交到现在,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从3+X到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生和家长[微博]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末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然而,在1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许多改得很成功,比如网上录取;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自主招生;还有些改过来又改回去,比如春考。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部长***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举措时,***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二)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何时开启,推进高考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成为岁末年初民众的兴奋点和纠结点。
“当前,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是来自***的说法。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判断是有其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实践基础的。
首先,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成熟的制度基础。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对“探索个别科目一年多考”、“实行分类考试”等就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当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网上承诺,“2020年,如果高考还是文理分科,我请你吃饭。”
***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描绘了改革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而且,改革时间表已经明确: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其次,新一轮高考改革,也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经过30多年马拉松式的争论和交锋,社会公众在高考要坚持而不能废止、要改革而不是革命、要深化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等问题上,已形成了普遍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给全体中国人民带来*大的社会财富和多元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各个领域积聚着种种矛盾和压力。不深化改革,利益就调整不下去;不深化改革,矛盾和压力就化解不了。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高考必须深化改革。
从制度本身的运行来看,任何一项制度,无论它的初衷多么美好,无论它的效果多么显著,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必然会产生一些弊端,有些甚至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就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因此,对于高考制度,必须不断进行矫正和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改革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再者,新一轮高考改革,更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基层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被取消,加分不超过20分;全国奥赛省赛区一等奖的保送和加分资格均被取消等等。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近日也发声,称当地新高考方案初步意见稿已形成,只欠东风。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态势已经形成。
(三)
改革时机既已成熟,政策缘何引而不发?窃以为,箭在弦上引弓不发,其中蕴蓄的强大势能,会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思维沉淀的空间,也给社会公众一个舆论回旋的余地。毕竟,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教育有自己的周期性,高考等重大改革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一定时间公布,使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这些,都需要审慎操作,充分考虑现有改革基础,充分考虑相关实施主体对改革的实现能力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部长表示。
诚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言:理论上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上的可行。作为一项政策,只有可行,才会有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要选择条件较好的或较合适的高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开,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积极稳妥。
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无论多好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呼之欲出,如何才能达到顶层设计所标示的图景?还有待于踏石留印般的一步步去落实。
无论如何,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环节的高考改革,已经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