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招办主任于涵:减少高考科目考生日子更惨

2014-05-28来源 : 互联网

主持人尹俊:看来清华[微博]今年在自主招生方面政策的变化是蛮大的,所以考生和家长[微博]今年都得仔细去多加一些了解和阅读,可能和往年会有一些调整。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跟北京有关,北京地区公布了高考[微博]改革方案,明年的一志愿可以改为可以报两个平行的高校,减小了报考的压力,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可能报考清华这样名校的时候,分数线可能被抬高,招办主任于老师,对于有意报考清华的考生和家长,这方面就北京地区来说,给他们有怎样的建议?

于涵:北京地区高考改革的征求意见方案,前段时间公布出来,这不是一个固定时间,应该说刚刚闭幕的党的***三中全会发布的公告,以及之后**的有关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对于在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这其中考[微博]试招生制度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大家*近比较关注的。在这个决定当中有几个明确的提法,例如说包括我们要构建起来考生招生的机制,学生要能够实现自由的选择,大学要能够依法进行自主招生,我们的专业考试机构要承担起考试组织的任务,**要开展宏观管理,当然整个社会也要参与广泛的监督。形成这样一个招考的机制。这个机制是我们*高的一种顶层设计,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蓝图描绘,我们要形成这样的机制,按照决定的精神来看,至少要2020年可能能初步形成,这是我们的目标。在这个机制下决定要提出若干具体的改革措施,大家比较关注的像探索文理不分科,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文理分不分科,长时间大家都在争论,分有分的理,不分有不分的理,现在我想作为一种探索来讲,明确方向说文理不分科。再有也是要探索高考作为统考,它的考试科目要逐渐减少。再有是我们的外语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科目,要把它从高考当中单拿出来,放进社会化考试,并且希望能够实现一年多次考试,等等,有一些这种明确的改革措施的提法。

作为考生也好,家长也好,不去研究高考的话,对于这样一些具体的提法,一些改革的措施,可能并不太理解,也并不了解它提出的背景,包括原因,包括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想今天只能作为一个大学负责招生工作的专业人士的角度,我们来看这次决定当中提出重要的顶层设计的机制、方向也好,还是具体的这样一些措施也罢,它背后体现了三层含义。

**层是要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当中,因为考试招生制度而使得大多数人感觉负担很重,高中说高中压力大,初中可能说比高中压力还大,甚至小学生也蹦出来,说从我们这一块儿压力就很大。大家都觉得负担很重,到底是为什么?负担重对于一个要追求很好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很好成长的孩子来讲,他如果是自发的,我可能多学一些知识,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多开展一些全方位的素质的锻炼等等这些,他也可能会觉得负担重,但现在是整个咱们在受教育的群体都感觉超出了它应有的负荷,而不是正常的范围内。所以,在这次改革当中,其实大家都说,大家以前也都说,因为高考指挥棒,使得我们的负担应考、应试、升学的压力是一步一步传导下来,甚至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他还不知道什么叫负担,但是实际上已经几乎把他们所谓课余时间都要排满了,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孩子们。他自己并不知道我如何去安排这些时间,但是家长身上的负担使得他们不得已让孩子们在幼小的童年时代就开始承受这种负担。说到底,谁都知道,那么小的时候应该去玩,应该享受他们的童年,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在他们那么小的时候,就把甚至小学的数学、外语,就要学那么多知识,让他甚至每个人都要成长为小小神童,都有这样的期望,可能并不是。但是因为这样一个整个大的环境氛围和*大的摆在大家感觉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并不是就业,而至少是升学的压力,使得孩子的家长们不得已也要让他们加入到这早早承担起负担,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的行列里。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问题,我们说指挥棒要做出重要的调整,要减负。我们看到有很多具体的措施也体现出来,比如说高考科目的减少,这个大家也争论,说高考科目减了,负担就轻了吗?从原来考5门,现在改成考3门甚至考2门,英语也拿出来了,高考就考数学和语文两门,还有这样一个说法,要把分放大,原来一门150,现在一门干到300,两门能到600,参加高考。说5门改2门是不是负担就轻了?我们看怎么看这个问题。如果是单从数上来看,原来我要学5门,现在只需要学2门了,为什么?因为高考只考两门。谁都知道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是高考指挥棒*直接的一个导向,于是乎我只用学两门,那可能很多孩子觉得负担是轻了。但是高考统考减少科目这项措施一定要放在整个我们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局中去推进和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出减负的目的。

我举**一点的例子,就是改成考2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高三,我们整个一年的时间,别的不用学了,就学这高考的两门科目,实际上大家原来应考5门的时间,要全面放到这两门当中,你时间压力并没减小吧。你说知识的获取减少了吗?原来说我还要学那3门,那么现在只需要学2门,少了吧?不是。2门你要学得很细,改300分,原来不考的现在可能考了,原来考的深度不够,觉得区分度不够,量不够,知识面覆盖不够,现在再把它扩大一些。所以,直观的理解,这么一种改法,只会使得原来我们把学其它三门的时间,现在又**度、高密度的集中在了这两门高考科目上。如果*后高考仍然是分分计较,仍然是以分论**的话,所有的应考的考生仍然是,我多一分就比少一分将来更有可能上一个好大学,上一个大学,我就必须把自己的分干上去。所以,可以想像,如果只改这一项其它不改,可能考生们面临的日子更惨,以前他还能学5门功课,比如我学理科的,对物理、化学,甚至对生物,还挺感兴趣,还能学一学,现在我感兴趣,还不能学了,你就必须照着语文、数学这两科去准备。学一年的语文数学,我估计很多考生会吃不消的,半天学语文,半天学数学,完了就考这两门,真吃不消。所以,从我们**这样的改革措施,并不是想直接导致这样一个局面的发生,而是大家看改革措施的时候,也不要孤立看这一条,一定要放在全局来看。但是我想无论是减少科目还是文理不分科,还是外语一年多次考试,等等这些,都有一个很自然的初衷,要给大家减负,但是要放在全局当中来推进,*后的效果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个高考改革的目标和设计,体现出来的初衷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这是我们大家,特别是作为考生、家长,作为中学来说,也呼唤了多年。什么叫增加选择权?现在我们的高考只有一次考试,的确也如我们这个《决定》里所说,所谓实际的一考定**并不能说现在已经打破了,别看我们刚才说清华大学[微博]有这么多的录取类型,不是只有一个高考。但是明确告诉大家,在这个里头,除了现有的还有极少量的保送生之外,其它所有类型统统要参加高考,而且高考都是在对他们评价当中*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一点没错,而且从比例来讲,即使清华这样的学校,我们说肩负着为国家要培养未来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顶尖的优秀人才,有的要成为领袖人才的领军人物,有要成为大企业家,有要成为学术大师,要能争取到诺贝尔奖,还有一些为我们国家的重大科技进展、重大的国家利益,也要去争取权益的,等等这些,将来社会对于一个大学培养出人才的期望是很高的,它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主体的高考,按照总分划线、统一集中录取的模式,它实际上一元的评价体系,使得我们大学的选择权也好,学生的选择权也好,确实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学生的选择权就在于我们必须要搞这次高考才算数。第二,高考我也只能填报这一次志愿,不能频繁的去填,虽然也有一些不同批次的,前一个批次的填完了没被录,是不是还让你填后一个批次,但是已经人为把大学分成若干等级,考生的选择也人为分成若干等级。说现在不是有平行志愿了,是不是可以选择很多大学?No,平行志愿只是在你一次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平行填几个,但是不要忘记,*终录取你的大学只能是一个,唯一的一个。平行志愿解决的并不是几个大学可以同时选择,可以同时录取,再进行一个选择反馈的问题,也就是所谓一档多投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平行志愿解决的是让大家*大程度的减少填报风险的问题。因为你平行志愿就可以把这些学校的梯度进行合理的安排,*简单的平行志愿就是这次北京刚刚提出的方案,从明年2014级开始,把**批次的**志愿可以填写两个高校志愿,这是*简单的一种平行志愿呈现。但即使是增加了只有一个高校,但是其实对于考生来说,大家鼓掌欢迎,我们也欢迎。为什么?确实是考生的选择权有了质的差别。原来的**志愿的确只能有一个大学,谁都知道这一个**志愿的大学如果未被录取,掉下来虽然第二志愿还有所谓三个平行志愿能去接,但是很多重点大学都不会在第二志愿去接**志愿的落榜生,这是一个技术环节。但是现在在北京,**志愿也可以报两个了,比如说大家填报志愿的时候,**志愿两个当中,显然**个就可以填报,你真的是非常心仪向往要去冲一冲的大学,以前你要考虑调档的风险,而现在这个风险是由你**个志愿的第二个大学志愿解决了,第二个大学志愿显然要填报你相对来讲也可以接受的、也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考试来说风险不是那么大的这么一个学校,作为你的第二志愿。是这么一个填报的方式。

当然有一些省,平行志愿已经打通,大的平行,所谓**志愿可以填报4所、5所甚至6所大学,于是梯度可以排得更加细致、更周末一些。只是在这儿的差别。但是刚才说的,即使平行志愿,也没有给考生一个多次、多个大学的选择权,你仍然是通过一次高考*终选择一所大学。更不用说你还有对于不同大学的不同专业,还能再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我们统统选大学、选专业的问题,就在这一次高考的录取当中,一次性全解决了。效率非常高,但是资源匹配的质量应该说是比较差的。

我曾经也讲过,即使在清华大学,这么高的分数,那么多好的考生到清华了,但是进入清华以后,因为一次匹配的质量不可能再提得很高了,我们在招生当中的咨询宣传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了,在很多出分的省填报志愿的唯一性甚至我们都能帮他解决,但是因为你*终的录取原则,包括专业录取原则就是看分,不看你真正的专业志向,你的长项特长,你为未来发展的考虑等等,录取的时候看不到这些,我们只能看分。一个专业在这一个省,如果只招一个,在你前头分于你的人已经报过了,你再是这方面的天才,例如学数学,前头已经比你高的人报过了,你就是数学天才,对不起,我也只能按分来录。所以,实际上一次招生的这种资源匹配,就是更合理的这种招生专业跟更适合的学生,一个大学的专业和一个学生进行对接的时候,在一年招3千多人的情况下,不合理匹配率会有一定程度,我们大概测算过,大概也会到百分之十几,将近百分之二十。我们说这些在中国*好的教育资源,这些*优秀的孩子,他们因为你的考生招生制度,他的这种刚性使得这种资源匹配也会有*大的浪费。大家说百分之十几是不是还可以?不是。任何一个清华大学的招生名额,大家都那么的珍惜,你配错一个,我们都觉得是一种挺大的浪费。但是百分之十几,这算下来,咱们是上百个甚至是几百个这样的概念,这要靠进校以后我们再去消化吸收,这是有成本的。所以,考生的选择权也有,从我们整个招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匹配的过程来钟,它的效率、准确度再要提升,考生选择再要满足,需要改,有一些措施,包括我们顶层设计,也是向着这样一个方向来改。

第三个层面,高考改革的方向非常重要,就是要在考试招生,特别是招生当中,一定要体现出大学的自主权和大学的选择权,也就是大学在高考招生当中的主体性地位。几乎所有的,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都感同身受。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咱们现在的高考,单从分数的招生不叫招生,我们叫招分,我们在*后录取的时候的确不用看你是张三、李四,只看你的分就好了,每个省有招生计划摆在那儿,按照这个分由高到低,不管你是平行志愿、梯度志愿,不管怎么报的,反正*后是按照分录,不同批次,但是都按照分录,从高高低,计划到哪儿就是哪儿。在这个计划形成的分数线上,线上的学生统统录取走,线下的学生一个也不许录,这是咱们高考*简而言之的录取规则。但是大家知道,在现在的高考,一次性考试评价的模式下,大家都知道,每年到这个分数线的时候,我们都非常纠结,你说真的就是分数总分750,这660的可能就进了,659可能就落榜了,这就是命运的抉择。这是对大学。

还有对不同的专业,660分的学生和670分的学生我们选取的时候,670分报的数学我们录取了,他进了,660就算你是一个数学天才,你也不能进。高考总分10分的差别,到底是不是说未来对于他学习数学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可能他们总分上是因为外语加语文差出10分,甚至差出十几分,而660分的同学比670分的同学数学高出60分,但对不起,前面的人已经报数学了,后面这位哪怕数学满分150也不能进。我们的录取规则使得我们在招选学生分配专业,包括各种类型的时候,就是高考一元评价,*后招分而不招生,所以*后形成的是,我们的招生被高考的一元考试录取的这样一种评价紧紧捆绑。而刚才我们说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一定是多元的,一定是多样性的,现在我们招考的模式跟社会的需求期望是严重不符的,特别这种模式跟教育的本质来讲,相距也比较远。教育的本质不是分分见血,不是高一分就比你优秀,这是从公平的意义上讲一次比赛,确实谁比谁快一秒、少一秒,他跑得快,他就是**名,那是很简单的体育比赛。但这是办教育,特别是关系到一个学生和一个学生群体,他的学业、他的发展,应该说人生当中*重要的高考升学,用这种唯分数分分见血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的确显得过于简单化,也过于残酷了,这还没说他对于基础教育的导向。所以,为什么大家觉得负担这么重,大家觉得高考好像总是有那么多问题。我这儿特别想说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性方法一定是给大学放权,大学作为高考以及高招的主体,现在在整个考试招生当中体现的极其不明显,例如说高考的全称,全国的叫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但是高考和大学大[微博]家说有什么关系呢?高考一不是大学设计的,二不是真正可以为大学所用,高考就是考完了,用高考的总分进行集中的录取。现在我们行话叫什么?叫以考代招,用高考的一次性考试,而且是我们这么多大学,你的招生统统包办了,因为录取原则就是一条,就是一个考试分数,不管你分多少批次,不管报什么专业,这个那个,就看一条,就是按分代录,就是高考的一个考试代理了几乎所有大学的招生,以考代招,大学在这里头有什么主体性呢?没有,没有就决定了你*后对一个大学,如果作为一个教育的主体,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主体,对于自己需要培养、需要招选和能够招选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说了不算,你可想而知。大学其实*重要的权力,在这里头它是一种缺失的状态。

所以,我们原有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些像自主招生等等试点未**之前,铁板一块的高考招生,看似是*公平的考试,没错,但是把公平做到极致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什么?忽略了招生本身这是一件什么事,这是我们整个教育环节当中的重中之重,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链条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当这个指挥棒太刚化,以考代招,没能实现教育本身的功能,没能让大学在这当中体现出它的自主权和主体性的时候,相应的问题就会出现,我们现在说的很多问题都是考试招生制度整个设计的问题,都是高考以考代招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没有认识到,不想办法解决,而是局部地去修改,高考应该考哪几科,每科应该多少分数,我应该在哪个时间去考,考试的内容应该是放在这些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等等,只是局部的改革高考的话,很难说实现一个全局的优化,而且大家总会不满。你认为考数学更重要,我认为考外语更重要。你认为理科生应该考物理,他认为应该考化学。这些是应该谁说了算,不是应该考什么,而是应该大学用哪些成绩,我用什么样的尺子来评价考生。在咱们现在的决定当中,提出的顶层设计当中非常明晰,考试是谁提供的?专业考试机构,他懂得测量评价,他提供考试产品。考生们去选择,你要考哪些试,考完了之后,*终决定怎么用这个考试成绩,决定权一定是大学,因为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包括自己各个院系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我来合理地利用你的这些考试成绩,然后来研发和合理的利用这种评价学生的多样化的多元评价,但是也是综合化的综合评价,这样一些尺子来对考生进行评价和选拔。*终会实现一种更好的,大学也非常满意招选到的学生,学生也非常满意,可以实现多元化、多次的选择。

所以,*终我们理想化的彼岸是中国特色的招考双选模式,双选,主体是谁?**是学生。第二是大学。这两者恰恰是我们考试招生,在高招当中,*重要的两个主体。咱们说是买卖也好,咱们说是主动被动也好,但是这两者都是*重要的群体,他们的选择权、基本权利,一定要在未来的考试招生的设计和实践中要得到保障,这在是我们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理想彼岸,一个重要目标。我想从这次**的决定当中,我们比较明确地看到了对这个整体设计的一种描述,但是任重道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有人提出是不是做美国的,美国也有所为的双选模式,搬到中国来行不行?有很多衍生问题会出现,而且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现在的国情、社情和发展阶段,和美国差距太大。*简单,美国做一个国考[微博]SAT考试,它有多少人参加?而中国每年有近千万人,要通过一个纸笔考试,它可以一年组织七次,中国可以吗?我们可想而知。你要让近千万的人一年通过纸笔考试,完成7次高考,可能吗?你看人家提供了多少招生考试的产品,都让我们选,不行。还有很重要的,美国的好大学大家知道非常多,现代大学制度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的确选择会非常多。但是在中国,所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也就是大家认为的名牌大学,在我们整个大学的分布当中,在大家的期望当中,都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我们并不认为清华大学提供的教育产品就比其它的大学,你说高到多么多么高的水平?大家都是非常好的大学,但是从考生在做选择的时候,就趋之若鹜。我能上清华,我绝对不上其它的大学。如果你有更多的,例如说十个清华甚至二十个清华,在美国有,你可以做出选择,于是大家对于不同的大学,它提供的教育产品,它的专业、它的地域,甚至它的学费,它给你未来发展能够提供的支撑,方方面面来考量,*终我能申请哪些大学,于是那些大学也纷纷给这些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后我想录取哪些学生,大家能拍合的,就一拍即合,拍不合的再选一选,有足够的空间来提供出来。

所以,在美国来说,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市场化,而且提供了大量市场教育产品的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市场,和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目前的现状,以及老百姓的需求,差别是极大的,这还没说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在我们东方文化、儒家文化、中华文明的传统当中,对于教育的追求就没有停止一天。所以,它也植根于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甚至每一个孩子心中。所以,大家对教育的渴望,绝不比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要差,但是我们现在能够提供的产品,在这个阶段相比之下供需的压力差别太大了。所以,有很多问题不是说我们照搬美国现在的考试招生制度在中国就能实现的,说起来容易,绝不是这么简单,否则在中国做教育的人、做考试招生的人,为数很多,大家也在为之努力,还好现在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在大学,大家逐渐很好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有了中央非常好的顶层设计,我们是要下定决心,但是要逐步,从大学来说逐层,从考生来说逐层,也要逐个,从地域的角度来说,有的条件成熟一些,比如直辖市条件成熟,是不是能先走一步,等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我们来做出这种改革的探索。这个探索的时间,绝不是2020就能全面实现,2020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能够让我们看到希望,但是每年我们都会做出重要的努力,也希望能够看到更好的一些进展呈现出来。

主持人尹俊:于老师不仅聊到清华今年要启动的清华的招生情况总体的概况,同时也给我们未来国家招生也好,高招这方面也指明了方向。但是从于老师刚才的介绍当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情况下**重要的还是高考的分数,甭管您走哪个渠道,可能这个分数都是*重要的一项。所以,考生和家长,就当前而言,成绩还是*重要的。

另外,清华大学刚才于老师也介绍了,接下来会陆陆续续有一些更细的某些项目,相关的更细的条文**,大家也可以继续关注。今天于老师还带来了6位清华大学的学霸。

于涵:也有称他们为学神的。

主持人尹俊:其实应该称他们非常优秀的同学,让我们见识一下优秀的学生,清华的牛人是怎么练成的,接下来我们要依次走近他们。非常感谢于老师今天做客新浪直播间。

于涵:谢谢,谢谢新浪网友。

主持人尹俊:再见!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签:2013高考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保送生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