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找工作2个月换4个单位

2014-05-30来源 : 互联网

上班不是无聊就是太烦

两个月换了4份工

“根本不像一个20多岁的人,光想玩不想工作,心理这么幼稚。”妈妈这样向医生诉苦。

小杨22岁,今年7月份刚拿到毕业证,**大学生活。相比那些早就策划好考研[微博]、考公、找工作的同学,小杨对生活的计划并不多,工作是叔叔给安排好的,到一家物流企业做事,很轻松。

杭州的小康家庭,对孩子的希望都是安耽。不过,小杨偏不安耽,**份工作干了一周,“茶水喝两天”就觉得无聊,走了。随后,他加盟一家游戏网站,开始觉得很新鲜,有点创业的感觉。然而不到一个月,网站让他去做大量的**工作,很快让他感到“太烦”,于是又离职了。随后,小杨又去了一家保险公司,但因旷工被炒。上周他去尝试帮朋友销售珍珠,只去了3天,嫌公司太小,又不想干了。

这次小杨告诉妈妈,不打算再找工作了,而是想先给自己放假一年,用时髦的词,叫“gapyear”,中文叫“空当年”,就像西方国家的青年一样,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

妈妈把小杨的这些折腾都当成发神经的举动,小杨说“我就喜欢这种**无虑的生活”,但妈妈觉得,儿子的脑子出问题了。

**长大

其实是成熟障碍

记者仔细观察,小杨身上有不少90后的特点,比如,穿衣打扮的口味潮中带着个性,耳机里永远是日韩音乐,热爱艺术,有几个爱好一致的“发烧友”,平时手机和乐高(一种拼接玩具)不离身。

在妈妈诉苦的过程中,小杨却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我不是不能工作,是暂时不想去。

杭州市第七医院心理**朱长江,觉得小杨并非是“心理不健康”,只是在成熟的路上还欠点*候,在医学上,叫“成熟障碍”。

还有个时髦点的词,专门描述这类人,叫“彼得·潘综合征”,说的就是那些从二十好几到四十挂零的人,喜欢装嫩,**长大,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

彼得·潘是**的童话人物,在西方家喻户晓。他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一个多世纪以来,彼得·潘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银幕。

在医生看来,小杨是“现实版的彼得·潘。”

美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后来,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撰文描述了这一群体:“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这些彼得·潘们很爱玩,很好相处,但免不了也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

“彼得·潘”的**

社会压力太大

浙大[微博]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许毅,向我们解释了“彼得·潘综合征“的**。

当下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成年人也会不自觉地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世界。但如果任由这种心态发展,人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而无法自拔。

许毅曾碰到过这样的例子,35岁的男人,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部用来旅游和运动,不找女朋友,甚至也没有成家的念头,只想好好玩。

朱长江说,大部分现实中的“彼得·潘”都有个性基础:性格比较柔弱,当现实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回避,不理“困难”。

“社会压力大,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想回到**无虑的童年,所以这些幼稚的想法和表现,可以说是象征性地表示了一种压力缓解。”朱长江说。

但是,这种心态如果加剧或**化,将会成为病态。

对现实的逃避如果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那么就是病态了。碰到这样的事,家人要鼓励“彼得·潘”,勇敢直面现实,在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以及医生的帮助。

(本报记者王蕊本报通讯员徐勤)

标签:2013高考找工作大学毕业小杨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