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什么不考数学

2016-01-19来源 : 互联网

古代科举为什么不考数学?数学历来是高考必争之地,子曾经曰过:“学好数理化,走遍**都不怕”。然而一部分偏科的同学却对此大为头疼,恨不得一朝穿回古代,应对繁复严格的八股文。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忌科普一下古代科举为什么不考数学。

古代科举为什么不考数学?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古代数学教育及人才推举制度说起。在夏商年间,由于当时运用的数学还主要停留在数数、记事阶段,同时选拔人才采取“三宅三俊”选任法(主要审核政务、民事、执法)。所以这个年代里,无论是数学还是文章,文化水平并不是主要的选取标准。

而到了以“周易六十四卦”发家的周朝,数学则成为“六艺”之一,正式登上了教育的舞台。虽然当时诸子百家更多地是凭借口才获得君王的宠信,但是数学技能也并未被划分为奇技淫巧。从西周开始,就有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世家,人称“冯相氏”、“保章氏”,一手好算法世代相传,遇到识货的天子就有当官的可能。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时期的殷绍,北魏文成帝年间,任算生博士。

真正设立科举制度则是到了隋朝年间,此时虽然数学并未列入专门的科举项目,但是在国子监中也开设了算学。

而到了唐朝,数学帝们的春天终于来了!显庆元年(656年),国子监开办了数学专科学校——“算学馆”,招收学生三十人,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主持日常教学工作。这样,国子监内就有了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馆。 **还让李淳风编订了十部算经,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统称《算经十书》,作为官方教材。让数学入科举,数学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在当时,可说是开了世界之风气。

不过这个时候数学在科举科目中地位仍然很低,不仅招生人数少,国子监的博士也只是*低品级的官员。所以报考算学和明算科的学子越来越少,这个科目也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到唐晚期已经基本消亡。*后要说的是,尽管唐代明算科不是受重视的科目,但是作为**将算学列入科举常科的朝代,唐朝在中国古代仍旧是对数学*重视的朝代之一。

宋朝科举中没有明算一科,但是,宋朝对数学人才的重视,某种程度上却是超过唐朝的。比起其他时代,宋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宋朝比较重视工商业,所以经济**繁荣。宋朝位列部堂高官甚至当朝宰执的官员,都不乏商人出身。很多重要**都出现于宋朝,如用于观测天文的自动计时机械仪器水运气象台、能够测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罗盘、活字印刷书、水密船舱、世界上*早的纸币交子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人才自然为社会所需求,因而有相当多的宋朝官员是理工大家,其中甚至有类似苏颂(与沈括是同期官员)这样做到宰辅的大科学家。到了宋徽宗时,应多年内部需求,复设算学,靖康元年又复加强。当时的算学平民和在职官员都可以选入习业,算学占经以试,取士之法和太学上舍类似(大体上为免试推恩,直接授官),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风气如此,使得宋朝涌现出大量的数学家,也完成了大量的数学著作,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等,完成了四次以上开方、高次方程解法等数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元代科举只设进士一科。但是元代承接宋代,数学还是比较繁荣的,数学人才相对还算受重视。而到了明朝,科举只设进士一科,莫说算学,就连诗歌有时都会被当成是不务正业,唯取八股。清代科举制度承袭明代,虽然康熙乾隆等诸位皇帝对数学很感兴趣并为贵族子弟开设学馆,但对于当时而言,中国数学已逐步走向没落。

总而言之,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科举为主要选拔手法之一的官僚体制中对数学能力要求并不高。随着这样的专政制度的延续,数学始终无法在科举中显露头角,所以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很难通过数学成就来博得官府支持。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所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对情况属实,对该内容进行下架删除。[删除申请]

标签: 古代科举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温馨提醒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规避加盟投资风险,3158招商加盟网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考察、多了解,降低创业风险。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张靓颖跨时空线上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