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在中国成了“全**动”。3月29日,**数学**、数学*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在美国,很多高中生也参加奥数培训。“但国外的学生参加比赛纯属兴趣,平常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丘成桐说。而在中国,奥数的意义则**不同。“奥数在高中成了*伟大的事情。”它受到了从学校到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方方面面的重视,几乎成了一项“全**动”。
丘成桐说,在美国,奥数比赛的奖牌不足以作为那些**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这个奖牌作为免试条件。而丘成桐自己也不会因为学生拥有奥数**,就一定会接收他。
在丘成桐接触的国内参加过奥数培训的学生中,他还没有看到一个学生考奥数的原因纯粹是为了数学,“大家是带着目的去学数学、拿奖牌。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欣赏数学,是为了数学而去做数学。”
数学研究是需要兴趣的。与很多数学家一样,丘成桐自己一个项目经常要做上5~10年。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兴趣,怎样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研究!
培训方式带来问题种种
学习奥数的学生知识结构局限性很大。丘成桐说,一个好的数学家,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支持。可学习奥数的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即使是数学本身,他们也欠缺很多训练。
人生成长中的遗憾是另外一个方面。丘成桐说,一个人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学问的增长,还包括为人处事,但一些学生进入奥数训练后,每天埋头学习,朋友减少了,接触的知识面也很狭窄。有的学生因此毁掉了自己的前途。
丘成桐手下曾经有一个博士后。他是一个天才:12岁上大学,20岁拿了博士,后来跟着丘成桐做博士后。也正因为他是一个天才,从小没人与他交往,他没有自己的朋友。不到两年,他发疯了。
数学家质疑奥数比赛水平
丘成桐不理解的是,国内把奥数的地位抬得很高。他说,出奥数题目的人可能不是**的数学家,因为第**的数学家很少参与这样事情。既然如此,奥数比赛本身水平的高低就是有问题的。参加奥数比赛得奖,对学生来说,只是表明他有能力解决非**数学家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个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这不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丘成桐的老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后几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当陈先生在校内散步时,经常被一些中学生慕名拦截,拿着奥数的题目向先生请教。陈先生告诉这些孩子:我不会做。
“我不赞成国内这样训练参加奥数的学生们。”丘成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