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上海某外国语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通过了中级口译笔试,被家长们称为“牛娃”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对“牛娃”的热议。一些家长听到类似“牛娃”消息,都会怦然心动,甚至拿“标尺”将自己的孩子与“牛娃”测一测差距,希望孩子成为另一个“牛娃”。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高期望,不禁让小编想起了“别人家的孩子”。
相信很多网友都有听说过:“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上北大;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记忆,当父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份黯然甚至绝望的心情。父母爱在自家孩子的耳边唠叨“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父母给的不仅是榜样,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惭形秽的郁闷以至绝望。父母指望的“压力变动力”,似乎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们看轻自己,怀疑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如今,“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落伍了,“我一朋友”更是神奇,“牛娃”的出现又引起了家长们的一阵轰动。2岁娃背着书包走进英语培训机构,4岁娃已经有了奥数私教……就拿英语口译来说,社会培训机构也开出了基础、中级口译“少年班”,现在这样的辅导班可是琳琅满目,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应该认清楚“别人家的孩子”或者“牛娃”都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的天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快乐成长。很多家长自身在社会体验到许多生存的艰难与不易,为避免孩子以后走弯路,滋生了对孩子的不合理期望。但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想到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痛苦的往往是年纪轻轻的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药家鑫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因为一念之差,开车肇事撞人,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走上不归路。为什么一个家庭健全、父母倾心血培养的好学生,会有如此**的行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儿童门诊杨莉博士认为,从药家鑫的家庭教养方式,也许可见一斑。他的父母为了孩子倾其所有,在情感和物质上非常溺爱;但是,对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兴趣爱好,父母却全然不顾及,“不弹好琴就挨打”,表现非常严厉,甚至专制。从小到大,孩子们默默地毫无选择地内化着周围强大的要求和压力,它成为一个心灵的黑洞,正在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当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于是孩子也会承袭父母对待问题的惯性思维模式。“当孩子面对不能承受之重时,他们也需要转嫁自我否定的痛苦。”
小编认为,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条件、成长经历等众多原因,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都不会**相同。“别人家的孩子”本来就是****的,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特之处,会让孩子的成长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