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发生的学生跑步猝死案例,让人惊呼: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本应身强体壮的青年学生都成了林黛玉了?如今,学生书包越来越重,锻炼时间越来越短,身体越来越差,学生体质下降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小编了解到,表面上的意外,其实是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下滑、而学校不重视体育运动矛盾的集中**。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与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以这样的身体素质,如何建设人才强国?
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学校都有开设专门的体育课,为何青少年的体质却日益下滑呢?青少年本来就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力,再加上*生子女的普遍出现,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
*先,体育课充满“水分”,开课率不足、锻炼密度不大,质量难以**。而且,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也不大,如果按通常40%的练习密度计算,16年中只有12天时间的有效锻炼。*重要的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生子女,父母的心头宝,很多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强度稍大的体育锻炼,学生就会反投诉老师,甚至在校园军训中,有“玻璃脆”男生叫苦连天,甚至串通家长“演双簧”泡病号。家长的溺爱,让体育课的教育开展面临很大的障碍。
“对体育课没‘胃口’,希望体育课的活动能丰富一些。”初二女生张蔚说,他们的体育锻炼主要是由课间操和体育课组成。但体育课上,老师教的东西永远都是老一套,很没意思。有时候,他们就故意装病请假,要是能换点新花样,他们肯定会上课更积极的。学生觉得体育课没意思,体育老师们也是觉得很“憋屈”,“上体育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巧,以便课外能够自己锻炼。现实中,学生往往一两个星期就能养成做课外语文、数学作业的习惯,却很难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课上得零零散散,不能形成系统,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小编看来,虽然各学校嘴上挺重视体育的,但和文化课相比,各学校宁愿把体育课停掉,也不愿意浪费文化课一分钟的时间。所以,只要有体育课,他们就得想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关心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重文化课、轻体育成习惯,学生们的锻炼机会也自然“日渐消瘦”。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对于学生而言,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无论是体育课还是文化课,都是学生成长的必要一课。要真正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状况,必须要教育和家长一同努力,把体育锻炼落实到实处,才不至于把体育课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