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篇妈妈的信,意是她让两个孩子上了标榜自由与开放的体制外学校,强调顺着孩子个性发展,结果孩子在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上有许多缺失,养成了“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个性。结果老大当兵时无法忍受部队的管教,差点出了人命;老二太过自信,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在**上不能量入为出,弄得负债累累。这位妈妈非常自责,认为当初自己尊崇自由、向往开放式教育,而过度强调孩子的自我发展,使得他们无法融入团体,造成今天的不适应。
其实父母都会很紧张,不知道自由的尺寸要如何拿捏,才不会过犹不及。其实只要厘清了“信任不等于放任,自由不等于自私,自信不等于自负”这三个观念,父母就不用担心了。
这位妈妈的出发点其实没错,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的确不可以把同一个模子去套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将来才可能成为一个快乐、有用之人。但是孩子还小、阅历不丰,需要父母在一旁监督与指导;因此可以信任他,但不能放任他。
信任的先决条件是自重自爱。孩子一定要先自重自爱、诚信守诺,才能享受得到父母信任的特权。换句话说,被别人信任是个特权,但是需要自己用诚信去换。这些都需要父母*先做出表率,孩子才能学会。
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所以崇尚自由必须尊重别人的自由。凡事能替别人着想,也就不会自私。它的原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对父母尤其重要。所以父母要多站在孩子角度上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家长是否尊重了自己的自由。
自信来自别人对你的长期肯定,它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能力是可以比较的,随时会有人超越你;因此自信的孩子同时要学会谦虚,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观念。
信任不等于放任。报上曾经登过一则新闻:有个15岁的初中孩子一个月手机通话费高达3万多元新台币。虽然父母付得起,但是一个不事生产、仰赖别人供给衣食的孩子,光打电话就花掉有些人一个月的薪水时,这就是放任。
自由不等于自私。这样的例子到处可见。在台湾坐*车原是种享受,既可观看田园之美,又可免去塞车之苦。但现在,坐*车变成了痛苦的事,因为车厢中手机声此起彼伏,乘客大声讲话,内容大多是言不及义的八卦,**不顾他人的安宁,把公共车厢当作自家的客厅。
自信不等于自负。自负的人在台湾的学界、政坛更是比比皆是。我曾听过一个台湾*高研究机构的助理研究员拍着桌子说“我说了算!”这种自大狂妄,令人愕然。
平时我们说,教育孩子光说教是没有效的,没有什么宝典或诀窍,*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且随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那么他自然会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教育孩子是有宝典和诀窍的,就是给孩子信任,给孩子自由,给孩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