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职业院校又一届学生进入实习季节,职校生实习的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近日,江苏省****了新的政策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江苏省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一年调整为半年,在校学习时间分别延长至2.5年和4.5年。此项政策将在2013年入学的新生中实行。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意见》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校企合作**典型,**培育200个左右校企合作**组合。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支持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选派学校干部、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聘请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近年来,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把本应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低年级学生送往工作强度较大的工厂,使学生成为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一些中职学校甚至还与企业勾结,从“学生工”身上获利。而且,顶岗实习**岗位落实难、实习时间长、教学内容少,实习质量与效益偏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长时间、低效益的实习,有比较多的反映和意见。
有评论认为,社会对职校生实习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权益维护上:是不是在实习岗位上充当廉价劳动力,是不是真的在实习中学到职业技能。这两个问题也伴随着“学生工”丑闻,不断挑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学校安排的实习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是经常引起职校生质疑实习的导*索,不少学生认为这是自己“被实习”的表现,甚至质疑学校、老师从中牟利。实习岗位如果不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就是“伪实习”,学生很可能沦为廉价劳动力。例如: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考虑,一般只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顶岗实习,学生基本上从事的都是收银、接待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也锻炼人,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来说却收效甚微。
小编认为职业实习调整缩短虽说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优化实习的效率,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城市困难家庭,很多都未满18岁,在工厂就像“童工”,政策的调整顺应了这些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了他们的权益,并为让他们学到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但是,归根到底,实习就是职业教育“灵魂”般的东西,倘若实践教育不贯穿在职校生3年的学习生活中,那职业教育的整体设计就存在缺陷。职业院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要培养一个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就要**足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学校必须跟学生沟通每一个实习岗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需要在实习中收获什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