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是90年代之后风靡的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学术造假,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净化学术环境,不仅是高校重塑大学精神的基本,也是我们每个人维护学术走上正道的权力。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以下4种所谓的“学术造假”行为:
论文抄袭
从本科生毕业论文东摘西抄,到讲师、教授造假抄袭,人人都是“论文超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蔓延,原本学术净土被名利**污染得面目全非。
论文剽窃
近日,北化工教授陆骏被学校开除,因被查出论文盗用国外同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时间**哗然,也因假借同名学者论文的行为而被封为“史上*牛造假”。
学历造假
厦大医学院教授傅瑾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到底是真是假?厦大昨日给出调查结果是假的!“她根本没有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海归背景往往被推崇,又不易被察觉,于是被“有心人”当做了欺诈的手段。
学术欺骗
高校教师要评职称,发表论文数是“硬杠杠”: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还必须有“核心期刊”、“**期刊”等,为此伪造数据、歪曲事实、凭空捏造的学术研究便“横空出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造假”行为呢? *重要的原因莫过于为了晋升或者是工作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在学术问题上投机取巧,走捷径所致。因此,净化我们的学术氛围,打击那些造假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试想,一个人在学生上都不诚信了,你还指望他在其他地方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