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4年,地方**代表热议的话题中依旧没少了教育,比如英语考试取消还是不取消的问题、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教学是否该走向信息化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北京爱迪**学校,想听听连虓校长的看法,他的回答让我们有些出乎意料。
笔者:连校长好,注意到在国内,公认您是中国**教育定义的阐述者,您说:"**教育应该是在世界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下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国教育中**的东西也是**教育中的一部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您有没有新的感悟?
连校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宣传,某某学校开设了美国课程,就自诩从事了**教育。**教育不是美国的或者英国的,而是世界的,中国教育的精华一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离开了中国教育,就没有**教育。
现在的世界有些乱套了,从**伯之春、利比亚战争、到今天的乌克兰突变,各种**规则都失效,都成了**家们玩弄的托词。因此,我们这个世界还要不要共同遵守的文明规则?我觉得靠**家们是不够的,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去教育我们地球上人类的后代,而不是某一个民族或国家。这样看**教育似乎有些远,但这是教育的真谛。
既然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既然西方列强总希望中国有所作为,那中国的**教育为何不能在每年出国的40万留学生中,去传播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去"和平演变"西方列强的子孙?我们的教育大家们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了?或是还陷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教改命题"中没有跳出来?爱迪人是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的。
30年教龄不一定是好老师
"我干了30年的教师了,谁敢说我不是好老师?"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却如今在信息时代真的要被人提出质疑。
北京爱迪学校校长连虓就说:"未必!""30多年只做教师这一份工作,这难免让我在脑子里打个问号,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位老师的知识结构还能不能与时代接轨?他的生活阅历还能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他的精神世界是否还会对新生事物充满激情?他的探索欲望是不是还能那么执着,他的人格魅力能否感染新一代青年。"这一连串的疑问让人们对"传统好教师"的概念产生新的思考,"他可能是一位**的授课者,可他不见得是一个职业的教育人,教育包含着"教"--教学,和"育"--培养,教师被赋予的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吃"软饭"的职业
在西方教书的连虓,认为西方的同行往往从事过很多职业,拥有丰富的阅历。比如:有过从商经历的老师,就会在课堂上结合时事谈经论道;做过公务员的老师,更能诠释团队精神。当过两年警察、做过三年律师,随便就能晒出生动、实际的案例……"过去,物理老师只需要专注物理领域,教化学的只需要专注化学领域,如今,在很多情况下,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知识是交叉的。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个教师了解的知识领域越宽泛、阅历越丰富,他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力就越大,人格魅力越强,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危机来自跨行业给我们提了什么醒?国美倒闭受到的最大冲击不是同行业商店,而是网购平台。银行受到的潜在冲击是网银支付宝。这提醒我们某行业专业人才都需要跨行业知识对他的补充,教师也是如此。专业化的内涵正发生着变化。网络教学将大量老师挤出校园可能吗?
"偷懒"的孩子成绩更好
"五秒钟就可以用计算器算出来的数学题。是否还有必要记背大量的公式?原始的手算?一秒钟拍照收录板书,上课记笔记还是好的学习习惯,好方法吗?我如果给孩子减负不是减少作业量,而是将作业中笨方法减掉,可行吗?连虓呼吁了几年,没有人说不行,但就是没有人搭理你,因为领导们太忙了,可不知在忙些什么?在爱迪,学生是允许用计算器的。因为,他们上的不是中国的课程。西方的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有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呢?
再之,默写单词、背诵古诗、记忆经典文章、考试历史事件,公式、定理这些从网上一分钟可以搜索到,并且有多种解释的知识,是否可减少记忆的比重。专家们经常说我们大脑的内存还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到底能够背诵和记忆多少?啥事孩子说了算?
在我的课堂上,那些不记笔记"搭讪""偷懒"的学生,作业完成的最快、图表设计的规范、PPT做的漂亮,会从网上查阅资料并加以综合应用的学生,我给的分数最高。
"早恋"的孩子性格更完整
连虓反对孩子"早恋",但是"其实青春期的孩子还远不懂得什么是恋情,他们不像社会的人们那样更物质地看待婚姻,更有纯洁的感情"连虓也反对把孩子依恋异性视若洪水猛兽。"有些学校或家长把孩子有依恋异性的倾向视若品德败坏,严厉惩罚,甚至在同学中间孤立诋毁孩子,那也是不正确的"。连虓说:"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完全禁止孩子们去思考男女情感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是告诉孩子们应该如做去吸引别人,从而不要陷入恋情而失去自我。"
连虓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懂得如何展现自己**的品质、学业、责任心、形象的美去吸引异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能量。而且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孤僻,比较宽容,长大后性格更加完整。
中国家长最没有爱子之心
连虓用"铁三角"来形容学生、家长、老师三者间的关系,尤其是后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责任。可是,连虓对家长的角色现状,似乎不那么满意。他认为,本意上中国的家长是最疼爱孩子的,为此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可是另一面,又是最"残忍的",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同学聚会、走关系、弄虚作假,其实在一步步地害了孩子。我见到过一位家长,当自己的孩子托福作弊被发现后,不是批评孩子,并听我的劝阻,接受教训,重新复习,而总是想办法摆平,结果花了几万块钱,上了骗子的当。
"家长在追逐名校的大潮中成为助推剂。"谈到那些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连虓的语气中透着些许无奈。他认为这些家长似乎正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对于名校的追逐近乎疯狂,并将这种压力施加到孩子的身上。而一些教师似乎也在失去"育"的职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像是在走一条流水线,完成一项任务。"可作为‘铁三角’中的重要角色,教师和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在爱迪,参加面试的学生,大都被连虓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许想不清这个问题。可我其实是想告诉他们,行动之前是要想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你想要什么。想清了方向,我们接下来该给孩子的,就是更多的营养,否则就像吃多了无用的东西,会积食,转化为毒素。"
采访即将结束时,连虓不无"调侃"的对我说:"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总好过一味地拥护赞美、抱怨消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