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主办的主题为"分享、探索、改变"的青少年普法创新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地区30多所大、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司法界、社会科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研讨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普法工作,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历次五年普法规划中,始终将青少年作为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普法形式的不断涌现,我国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学法、懂法、知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普法,特别是校园普法工作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普法工作在不同的省份甚至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城市、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仍有一些学校普法工作的理念、思路比较传统,手段、方法比较单一,普法教育的时间仍十分有限,普法教学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仍比较匮乏,仍有为数众多的学校把普法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安全教育,法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等等。这些短板或缺失使校园普法工作的"创新力"严重不足,效果不尽人意。广大一线教师强烈呼吁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学习、分享和借鉴普法先进学校、单位的理念、思路和经验,挖掘、获取和积累更多实用性、适用性更强的普法教学资源,以改变目前校园普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研讨会上,来自一线学校的代表介绍了近年来在校园普法工作中所采取的新举措、新尝试。许多代表表示,做好校园普法工作,首先应在制度上确保国家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中提出的"四落实",即课时、教材、师资、经费的落实;同时,应以学校和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抓住和有效利用法制教育课、班校会以及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成人仪式、"12·4"法制宣传教育日等节点和机会。教师们还指出,在法治教育工作中,应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结合公民意识教育,"因校制宜"地办好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普法主题活动,例如法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模拟法庭"大赛,以及编写普法手抄报等趣味性、实践性强的法制学习、实践活动。一些学校还介绍了他们与大学生普法志愿者合作,开展"青春船长,法治起航"系列活动的情况。活动中,他们配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常见案例,以法律小课堂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学习、理解法律知识。为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和健全人格,北京宏志中学等还建立了心理实验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程追踪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并构建了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防护网络",培养学生控制情绪、改善言行的人格素质。这些创新普法思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和强烈共鸣。
与会专家学者和司法界人士还从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与培养,青少年犯罪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教师法律意识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教师的心理关爱等方面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