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考点之一的杭师大附中,你会看到很多考生手里拿着一张考试时间表,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听学校老师介绍,这是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后的新产品——现在考什么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次考几门,也是由他们自己决定,所以大家考试时间不统一。细心的老师担心,会有小迷糊弄错考试时间和考场,所以特意设计了表格,让学生事先填好,到时按图索骥就行了。
当然,“学考”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多了一张私人定制的时间表。在杭州第十四中学**部,记者发现这次仅3名高二学生参加“学考”。一问,原来多数**部高二学生要准备1月开考的SATⅡ,怕两头没法兼顾,所以果断决定“弃考”,这次压根没报名,基本都预备参加7月份那场“学考”。“因为大家觉得考完6月初的SATⅠ后,还有时间可以复习‘学考’,能发挥得更好。”一位男生告诉记者。
至于那3位与众不同的同学,除了一位是因为去年物理没考好,想重考,另两位大神都是去年参加了美国名校夏令营,放弃了同期举行的“学考”,所以这次快马加鞭补上。两位大神到现在都暗自庆幸:“幸好现在什么时候考试,考哪几门,都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不然去年那么可能有助于我们将来申请名校的夏令营机会,就要泡汤啦!”
但事实上,当“学考”时代来临时,“重考”的肯定要比“弃考”的多。
杭师大附中的老师粗略统计了一下,去年多数高一(现在的高二)学生参加了历史、地理、物理和化学这4门课的“学考”,今年物理和化学的重考率不到5%,地理近15%,历史约20%。选择重考的学生当中,有的觉得上次成绩不理想,想更上一层楼,也有本着“不考白不考”信念的可爱同学。
总之,“学考”让高中生的选择自由度更大了。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计,*后一次高中会考,共有29.5万余考生参加67万科次考试,每人平均考2.3个科目;*次全科开考的“学考”,有25.4万余考生参加64万科次考试,每人平均考2.5个科目。
而令记者倍感意外的是,尽管比会考多出一次考试机会,“学考”并未受到学生和老师的轻视。像杭七中的老师们在元旦加班,就为了排定“学考”这几天的学生作息表。杭州长河高中校长毛伟民说:“‘学考’成绩不但用于评定高中学业水平等第,还关系到将来高校招生录取,我们一直很重视。”
学生们更是严阵以待,有些甚至摆出了考不到A誓不罢休的架势。也有的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将来升学专业可能相关的科目,万一出现B,那就重考;如果和升学关系不太大的,暂不考虑重考。像杭十四中**部那位选择重考物理的同学,就是因为打算向理科方面发展。
一些普通中学的老师预测,以后“学考”没准会遇上“大小年”。“去年‘学考’,我们学校学生的成绩出人意料的好,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因为他们选的几个科目,刚好部分牛校的学霸们都没有选。‘学考’是按一定比例划定A等B等的,少了强劲的对手,成绩自然好了。”一位普通高中的老师说,如果这次“学考”有哪一科遭遇学霸们集体出动,普通学生可就要郁闷了。
浙大[微博]附中教学处***则认为,学霸们来不来参加当年某科“学考”,对普通学生拿A等的概率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原先的会考,排名前25%的学生都能拿到A等;而现在的“学考”,原则上按25%的比例划定A等,但90分以上肯定是A,85分以下肯定是B。换言之,如果卷子难度偏低,普通学生也考90分以上,不管学霸来不来,都能拿A等;如果卷子难度偏高,普通学生考不到85分,哪怕学霸没来,也拿不到A等。要想拿A,不能寄希望于“大小年”,好好复习才是王道。
本报记者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