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贾法尔·阿尔卡尼-哈梅德日前就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阿尔卡尼-哈梅德认为,一颗曾在*星附近运行,后来又与之发生碰撞的较大小行星是导致*星磁场消失的真正原因。
在40亿年之前,刚形成不久的*星也曾拥有过磁场,而且其强度还与地球磁场非常相似。不过,*星磁场在存在了不长的时间后便神秘地消失了。在解释*星磁场消失的各种观点中,*主要的一种认为:随着*星核的冷却,其中液态金属的对流逐渐减弱,*终导致了磁场的消失。
为了揭开*星磁场消失的秘密,阿尔卡尼-哈梅德与同事们设计了一套新的计算机模型。他们认为,要想解释磁场消失的原因,*先应查清它是如何出现的。加拿大科学家表示,当年推动*星液态核心内金属流运动的力量并非来源于*星内部,而是来自一颗被年轻的*星所俘获的大型小行星。根据阿尔卡尼-哈梅德等人的计算,在太阳和木星的联合作用下,这颗小行星可能曾沿一条稳定的轨道绕*星飞行,两者之间的距离约10万公里。不过,在*星引力的作用下,该小行星开始逐渐地向*星靠近。当两者的距离接近到5-7.5万公里时,小行星所产生的引力已足够打破*星核内部原有的平衡,并诱发其中金属流的运动,进而产生出磁场。小行星在*星上诱发磁场的过程持续了大约5000-15000年。
在此之后,小行星仍在不断地向*星靠近并使后者的磁场又维持了数百万年的时间。阿尔卡尼-哈梅德认为,如果该小行星的自转方向与*星的保持一致,或者其沿相反的方向绕*星旋转,那么*星磁场还有可能维持更长的时间。*终,在*星引力的作用下,这颗小行星发生了分裂,有此产生的大量碎片落向*星并孕育出了一些庞大的环形山。
随着小行星的解体,*星磁场也随之消失了(确切地说,应是减弱为原先的数百分之一)--*星核内部原有的对流现象太弱,不足以孕育强大的磁场。而磁场的消失可能还在*星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科学家们估价,在磁场消失后,*星的气候逐渐由原先的温暖湿润变得寒冷干旱。
有磁场保护,*星将暴露于太阳风的完全灼烧下,太阳风是太阳喷射的持续带电粒子流,它将缓慢地侵蚀*星大气层,直至将大气层削弱成仅包裹着气体残留物为止。随后恶劣的气候变化将很快到来,从而促进*星表面逐渐转变成现今的荒芜模样。
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有一个类似的小行星碰撞地球,那地球的磁场会不会也消失呢?答案是这样的,要摧毁地球磁场,还需要遭受比*星上更巨大的小行星碰撞。地球地幔厚度是*星地幔的两倍,并且地球内核的搅动更加频繁,因此很难摧毁地球上的磁场。
所以*星原来也许存在过生命,也许有着适合生存的环境,但那仅仅是以前,现在的*星没有磁场的保护,太阳带电粒子随时可以摧毁表面的一切物质,举个例子:假设地球上有一百亿的人口,每个人都抱着一颗当年美国轰炸日本时候的原子弹,同时爆炸,它的威力也比不上一次大的太阳风暴所带来的能量。所以我们在寻找新的宜居星球的时候,*重要的除了水以外还要看看是否有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