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表明我们的学业成绩,阅读能力以及智力都有遗传基础。这再次巩固了人们的普遍观点,即智力与相关的认知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植根于我们的基因中”。
这使得一些人开始反对教育干预的重要性,其理由是在教育上花*并不会显著影响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
然而,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一些有力证据表明,环境能有效干预教育成果。
① 遗传学与智力
事实上,基因决定个体智力水平的方式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基因能够以多种方式发挥作用。有的基因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大脑化学物质,所以他更擅长于学习。其他基因可能会造成行为差异,使得一些人会自主选择更刺激的环境。
智力的遗传效应可能至少部分是基于遗传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智力的遗传基础既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培育有关。
作为行为遗传学里*广泛研究的特征,人的智力水平与一系列其它特征密切相关,包括收入高低,寿命长短以及幸福与否等。
通过采用遗传估计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因素能在极大程度上导致智力水平的差异。
这些研究将同卵与异卵的双胞胎群体进行对比分析:同卵双胞胎基因一致,是天然的“克隆体”;而异卵双胞胎,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拥有50%相同的基因。
如果智力水平确实有遗传基础,那么同卵双胞胎的智力水平应该会比异卵双胞胎的更为接近。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让研究人员弄清智力遗传的过程,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涉及其中的具体基因。
自从基因测序问世,科学家就可以采用****找出与智力结果相关的特定候选基因。
*近,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多种特定基因共同作用的相对影响。今年早些时候,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就采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了大部分的考试成绩差异现象。
这些研究结果的标准解释即,智力基因通过与生俱来的生物过程发挥作用,导致个体差异。但事实可能并非总是如此。
② 一个思维实验
想象一下,两组儿童分别拥有一个候选智力基因(X基因)的两个不同版本。
拥有X基因其中一个版本的孩子非常喜爱书籍发霉的味道,而另一组则正好相反,非常厌恶这种味道。
你可以想象:**组的孩子会非常积极地去找书看并与书为伴,而第二组的孩子则极力避免接触任何书籍。因此,**组的孩子很可能比第二组的孩子取得更高的阅读分数,而这仅仅因为他们多接触书籍而已。
对这些结果进行的遗传分析很容易导致研究人员得出结论:X基因决定我们的阅读能力。但是把X基因视为一种决定气味偏好的基因却更为合理。
这些气味的喜好,继而导致两组孩子之间的环境差异,而环境*终决定他们阅读成绩的高低。
③ 从先天到后天
基因能够导致我们大脑发育的差异。但它们还可以预先让个体体验不同的环境。这在行为遗传学中被称为“基因—环境相关性”。
人们的很多行为方式都可能会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性格差异会影响一个孩子是否有信心参加课外班。而气质差异会影响孩子们自主追求不同的资源类型。
与那些花更多时间*处的孩子相比,更善于社交的儿童可能会花更少的时间去营造一个丰富的学术环境。如果性格差异与其学业成绩相关,那可能相关的遗传效应会被认为是由于“智力基因”引起的。
所以,人类能力的遗传研究面临的一个危险就是我们对研究结果的理解方式。如果我们对结果的理解不成熟或者并不正确,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出无效或者潜在的灾难性决策。
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Arthur Jensen就因为对遗传研究的误解而批判了Head Start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旨在为来自弱势背景的儿童提供补偿性教育。
这个鼓动计划的目的之一在于:消除美国黑人与白人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的鸿沟。Jensen认为这种介入模式将毫无意义,因为智力具有遗传基础。
紧接着,这就引发了关于种族间智力差异成因的争论,而这场争论无论在文化还是**层面都激化了种族主义。后来,种族间智力差异的遗传效应被揭穿。我们现在知道这些差异是相关的环境差异所致,包括一些群体时至今天同样遭受着的社会偏见。
不幸的是,种族主义仍然存在,偏见也仍然以许多其它方式继续凸显。正因为如此,在公布遗传原因的调查结果时,科学家与媒体**都应该更加小心谨慎。
虽然,我们要找出与基因相关的环境因素,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些信息,因为它们可以为全我们**一个更公平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