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同学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孩子的同学都在留学,一个个海归回到了国内找到很好的工作,有很好的发展,我们突然发现留学好像是一个趋势,是一个必然,甚至是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慢慢的让大家忽略掉了为什么要留学。
如果知道为什么留学,其实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人走过很多路程,留学的趋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第一批留学生,比如民国时期的詹天佑,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当他们在吴淞口码头上船之后回头看中国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家,他们的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他们带回来的是中国当时所不具有的世界先进技术,而这一批人的留学出产率是非常高的。
第二批留学人才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是一批自然科学人才,他们走到国外,由于当时国内政策的限制,他们起步较晚无法在国内发展,他们的目的是要在国外学习,达到他们领域中的顶峰。
八十年代留学的时候有三道鸿沟,第一道鸿沟是语言鸿沟,当时的他们只能从英汉词典上来学习英语语言。
第二个鸿沟是文化上的鸿沟,我们现在的孩子是听着格莱美看着好莱坞长大的,在留学之前我们就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国外文化,但在那个时候,他们去到美国是完全陌生的,到了美国的第一感觉就是身处“外星”。
第三个鸿沟就是物质上的匮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时的留学生为了节省自己的费用,每天早上煮一锅粥,用筷子分成四块,形成粥块,早中晚各一块,晚自习之后再吃一块。如此简陋的情况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我们现代中国的留学生,已经不会在这方面有困难,却忘记了上一代留学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就是我们真正抱着为什么去留学这些启示,才会给自己更高的起点,才会知道我们能给未来的社会带来什么改变。
相比于中国的学生,美国学生自己的目的性更强。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华授课期间看到中国学生的现状,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往后面做,甚至睡觉,生气的拍着桌子说:在美国只有想上课的学生才会出现在课堂里。
2015年的数据,中国美国两国大学录取率为40%,城市里的大学普及率中国将近美国的两倍多。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为什么美国的学生在大学里的学风都非常好?正是因为真正想上学的学生才会走进课堂,那些不想上学的学生会有自己其他的出路。
美国高等教育的长处绝不仅仅是名师云集、教育体制、高等学府。而是背后的逻辑,即短板效应和长版效应。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注重的是短板效应,也就是木桶效应。就是一个木桶最短的木板决定能装多少东西。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很多老师注重的是学生“拖后腿”的科目。
而在美国,很多的孩子是在发展长板效应。如果学生有一方面真的是特别好,却还没有录取,一定是因为你的短板制约了你的长版发挥。综上所述,我们再来看美国大学的录取,即硬件实力,软件经历,校园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