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虚与实

2012-09-06来源 : 互联网

虚与实是作者常用的艺术手法,也是古人品评诗文时常用的概念。实、虚二者相对:有与无;客观与主观;具体与抽象;显与隐;当前与未来;已知与未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比如陈陶的《陇西行》采用了虚实结合,虚实相映,深刻地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大苦痛和深重灾难。

《诗经》时代的诗人们在对自然美景欣赏或者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为了达到深致委婉,形与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往往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他们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而*终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使情感的表达得到升华,更加含蓄有味,读之令人产生悠然神远的心理美感,以此增强诗歌的感人魅力。在诗歌创作方面,如果一*诗仅仅是实写,缺乏细腻的情感,难以打动读者;如果只有虚写,又显得空洞无华,也不能打动读者,唯有依据生活资料,加以丰富的联想,化景物为情思,达到虚实巧妙结合的艺术境界才有吸引力。

从审美角度欣赏,《诗经》中的虚实是一种相对的美学概念。这种审美还需要调动感官来感受,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为实,不能作用于感官的为虚。先实后虚在《诗经》*为常见,它不仅表现在整篇上,有时也出现在一章之中。老庄哲学特别注重宇宙间虚和无的功能,将虚和无的一面突出强调,让人辩证地看待宇宙万物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存在关系。可以说“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与万物同其节奏”的审美心理是促成《诗经》等艺术创作的心理**。《诗经》中虚实美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有助于诗歌意境的形成和让诗歌具有含蓄美也体现在给读者留下再**的审美空间。《诗经》的作者是懂得把美感情绪留给读者的。

《诗经》中的一些描写羁旅行役、思妇怀人的诗作,往往把现实与想象结合,即虚实结合,达到以实写虚的效果,从而获得真挚深婉的抒情效果。这类作品在《诗经》中有很多。如《卷耳》,《关雎》,《陟岵》等等,下面以《卷耳》和《关雎》为例,简要分析《诗经》中艺术表现的虚与实。

《周南•卷耳》是咏妻子怀念征人之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的**章是从正面着笔,含而不露地描写思妇采卷耳,因动了怀人之念而忽置筐周行,许久都未采满一小筐,以这种具体的行为来形象地表现她思夫之深情。不过整*诗就这一章写的是实景,其余三章均为虚写,思妇在迷离恍惚中幻化出丈夫旅途奔波,想象远役的丈夫登高纵目、遥望家乡,借酒消愁,以慰寂寥之怀的困顿不堪的情景以及无法遏止的思家之情,而旅途艰辛,人马聚病,不禁忧从中来,对夭而叹了。这种由思极而生幻的情形符合思妇的心理特点及情感逻辑,字字体贴,句句含情。遥想丈夫骑马上山的痛苦思念使人肝肠寸断。思念是青色藤蔓上开出白色的花,纵然纠葛看上去也清晰明艳。像天暗下来*自点亮的一盏烛*,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忧伤而美。思念使她无心劳作,到*后,她索性将筐放下,在大路边张望,惦念着远方的他。千山万水外,我等候你归来。《卷耳》没有什么浪漫的画面,没有什么对话,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样明确地誓言,有的,只是思妇的幻想和被包裹住的一望无际的思念,思念简直是要人命的慢性剧毒,*终会把人心烧干烧成灰烬!

思妇的思念遥遥无期,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何不是如此呢!《关雎》也是虚实结合的**作品。不过《关雎》与《卷耳》有所不同,《关雎》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写实,写那位“窈窕淑女”在采摘荇菜的场景和自己对她的感情。那位青年看上了一位在水边才荇菜的“窈窕淑女”,然而却“求之不得”,使得他“寤寐思服”、“辗转发侧”。而后面的所谓“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结婚场面的描写,则全是那青年设想如果将那姑娘娶到家里之后的生活场景,是青年“辗转发侧”所想之景,这就是虚写。正因为有了末章“虚写”这一传神的妙笔,才使得整*诗充满更加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也增添了浪漫温馨的爱的气氛。

《诗经》中有许多的**诗篇意境的生成是通过想象与虚构,展示真实的生活与虚构的世界。现实生活中本来包含有虚幻的想象,虚幻的想象也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期望,两者相融合,更能表达出人的生活现状与内心世界的紧密结合。在作品中,采用虚实结合不仅可以更深切地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表达言语上难以说出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