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事物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才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习美学就是要教会人善于用审美方法来评价人或事,其实美学广泛地存在和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当看到一幅优美的名画时,你是否会用美学的眼光来“消化”它呢?结合美学的观点来欣赏一幅画,会更容易透视画中的涵义。
《西斯廷圣母》的圣洁美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拉斐尔用但丁的一*十四行诗作为《西斯廷圣母》的主题:“她走着,一边在倾听着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境。”圣母虽然没有天使的翅膀,但毫不影响她的圣洁与高尚美。19世纪的**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给予这幅画高度的评价:“即使到人类停止信仰的时候,仍不失去价值。”这就是拉斐尔刻画的非同寻常的圣母带给人类的艺术价值。
《竹石图》的柔和美
看着柔和的生物是视觉上的享受,特别是柔中带刚的更让人爱惜。翠竹、柳条等一直是画家眼中柔美的对象,提到竹又会想到郑板桥。《竹石图》中寥寥数根瘦竹倚着几柱瘦石而生,但相比之下,石头不瘦,翠竹更柔。柔美的翠竹枝条纤细,叶子稀疏,但并不妥协,顽强地生存着,与石头共讴歌生命,更显示出它的可爱之处。柔和的东西不是脆弱的,只是给人柔美之感,柔美的另一面是它的倔强与顽强。
《苏格拉底之死》的悲壮美
《苏格拉底之死》给人的画面感就是悲壮美。画家大卫描绘这位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之前饮毒的场面:坐在床上的苏格拉底已被拷打得遍体鳞伤,但他仍精神焕发,手指苍天,似乎在预言其学说的不朽与伟大,也似乎在为自己伸冤。这情景让人无限的心痛和同情。旁边转身、以手掩面递给他毒药的男子以及掩面痛哭的友人更衬托了这悲壮的气氛,充满悲剧色彩。悲剧性的东西容易让旁观者同情,也容易打动人心,就是它具有的特性——悲壮美。
《洛神赋图》的壮观美
壮观,就是要力求声势浩大的场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带给人们壮观美的感受。**部分描绘的是曹植带着侍从由京师返回封地东阿,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互赠礼物,与同伴在空中或水上自在游玩,驾车出游等景象;第三部分描绘了洛神远去,曹植乘船追踪,依依不舍惜别之景。在描绘人物活动的同时,还注意场景的风景刻画,整个场面是一部完整的故事集。“画迷”往往会为这画面动容,享受着壮观美的感受。
《日出•印象》的朦胧美
朦胧,是很多画家惯用的绘画手法,朦胧美是他们追求的一种意境。莫奈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以朦胧的色彩和模糊的光影被认为是其*特创作风格的体现。画面展现的是充满雾霭的早晨,一轮红日冉冉初升,桔红的光影闪烁在银灰色的海面上。远方港口码头的轮廓,在朦胧迷漫的朝雾中影影绰绰。《日出•印象》冲破了传统了对事物感官的客观标准,强调的是画家的主观色彩感觉,达到意境上的朦胧美。
审美是多元化的,不同人有不同主观判断意识,因而,即使同一幅画,也可能存在不一样的审美观点。有些人认为同一幅画中也可以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美在内,即使画面时是客观的,但带着主观的审美眼光去欣赏时,它就被赋予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