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的未来何在?

2012-10-15来源 : 互联网

打工三年,两手空空

“在这边三年了,一点*都没攒到,还不如回家算了。”小李在七八平方的小房子里收拾着衣服,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到拉杆箱里,不满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无奈。

小李是河南人,家里除爸妈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还在念高中的弟弟。他们家里一个人有八分田,但是她从来没下过地。她在中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07年9月来到苏州的。像这边的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和同学们也是由学校老师带队来“实习”的,得交中介费、交通费什么的。**天老师把学生都带到一个集宿区安排住宿,但学生们嫌集宿区太乱太脏,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学生几乎就都跑到集宿区对面的一个居民小区去租民房住了。他们进的是一个大型的台资企业。她在那里干的是测电路板上的变压器的脚的平整度,由于手经常要把变压器的脚按平,所以手磨得全是泡。

她对那里的印象是:“老大天天骂人,经常有人和老大干架。那里**都不让休息,请假也请不到。除非去厂里的医务室开单。有一次我的脚被扭伤了,老大说去挂挂水就好了,不用请假,我*后去医务室开了单子才给请的。那里的伙食也不好,饭特别少,吃都吃不饱,有时候吃面条只给一点点的。每天上班八点到八点,但上班时七点半就要开线,累死了。”

小李在里面开始的两个月因为天天加班加点,工资还能拿到一千六左右。但两个月后公司订单减少,工人上班是五天八小时双休,工资就只能拿一千来块了,当时小李光房租每月就得花320元,公司又不包伙食,那点*,她觉得连生存都不够(她说她是比较乱花*的人),就只好通过中介跳槽到了另一家台资企业(中介费花了 450元)。在那里**个月发了近两千块*,她几乎全寄回去了,结果遇上“五一”放假,厂里又还没发工资,她和一个同学都没*了,就躺在床上睡了三天三夜,*后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只好打电话向其他同学借了些*。在那个厂,也是没有休息的,请假也很难,她说“想请假,就得求爷爷告奶奶的。有的老员工,一年到头都请不到假。”

她在那个厂做了一年多时间,又去了一家美资厂做了半年;去年年底她进了刚刚辞工的一个台资厂。她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累!每天八点到八点(两班倒),但由于工作的地方离住处挺远,每天她都得六点起来坐厂车,九点左右才能到“家”,一般一个星期只能休息**。工作也是“一刻都不能闲,手和脚**都没停,活也累。”

即使这样,她也剩不了*。她算了一笔账:房租加上水电费,每月 300多元;厂里只包一顿饭(上白班她的晚饭也是在下班后才吃的),早餐每次要3块左右,每月90元;另外的晚饭或早饭26天班也得150元左右;四个休息日的伙食约50元;话费她花的较多,一般要150元;上网费用50元;日常生活用品和零食、水果:150元;交际费用:平均100元;其他:平均100 元;她是比较喜欢买衣服的人,每月平均下来*少需200元。这些都是能算出来的,还有些是很难算得到的,比如感冒生病,遇上同学、朋友吃个饭什么的,像 09年3月份她肾结石回老家动手术就花了不少*。

在外面她的感觉是漂过来漂过去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没有安全感,有什么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人可以问、可以倾诉,她觉得在外面她还没感觉到过温暖。现在她感到心里很浮躁,特别累,累得受不了,觉得没有成就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活着没意思,甚至不时地想到自杀。

现在她只想着回去,感觉“回家一切都解决了,所有的心结都打开了,回家一切都会好的,家是*后的希望。”她把拉杆箱的拉链拉上,回家的车票她也定好了,就在这几天。但是她苍白的脸上是凄凉的,像是雪山上裸露着冰冷而坚硬的岩石,她还是有些留恋这边的一些人和事的。但小李回去并不是在老家农村呆着,她还是要去市里面去找工作的,她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务农的,她不敢想以后会怎么样。

辞工是为什么?

小刘是徐州人,20岁。*近又准备辞工了,原因是他所在的某日资厂没班加,五天八小时的班虽然轻松,但因为是劳务外派工,每月才能拿*低生活保障工资960 元,扣掉180元个人缴的部分社保,乖乖,活都没法活了。厂里不包住,只供一顿工作餐。算一下账:他住的是苏州民房独有的冬冷夏热的小阁楼,每月房租水电也需280元左右;早餐3、4元,晚餐约7元/顿,加上双休日伙食一个月少说也要350元;上网费5、60元;话费3、40元;日常生活用品和零食100 元;衣服一个月平均100元;交际费用100——200元(他说有一次在园区碰到一个朋友,他们就在一个小饭馆里点了三个菜,每人喝了瓶啤酒,就花了将近七十块*)。

他当时进这个厂通过中介(人力资源公司)花了两百块*,还不包括体检费。

他打算在这边干几年就回老家去,在现阶段情况下,他不可能留在这边。一个是租房太不稳定,农村民房随时会拆,小区的房子又太贵;买房就是瞎扯淡了,那是不可能的事(苏州目前房价普遍在1万元/平方左右)。回去要么是包田种东西,要么是到县市里工作或做小生意

事例浅析

以上两个事例是2.3亿工友中的典型案例。工友们虽然不再像**代打工者那样以出来挣*为首选,但生存的压迫依然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工友们的辛勤付出也只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所需;工友们想靠这些收入在城市里稳定的居住下来,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只是当生存危机出现的时候,工友们不再以尽量的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拼命的节衣缩食、任由企业摆布为解决困境方式,而是勇敢地做出抉择和行动。

工友的社会支持网络依然和早期的打工状况没多大改变,*大的改变是通信、联系(网络、电话)方便、发达了,但现实的社会支持网络依然很脆弱,在工作地的精神支持上几近空白。

现代的生产方式,严重分割、削弱了工人的劳动价值、成就,对自身的肯定与自信更难以建立。

未来的发展

老家依然是工友们内心深处的避风港和*终归宿,只是“老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地——农村,而更多的指向老家的城镇、县市。

就目前普通工友的收入、现实环境、相关政策来分析,短时间内普通工友能长期留在城市的可能性依然非常的小。

当然,工人群体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工人阶层、社会各界意识的进步和行动有关。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