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考公务员申论指导:审题的三个要点

2012-10-18来源 : 互联网

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作文平均分仅十几分,这个问题引人深思,许多考生的答案出现偏题现象,不知所云,根本没有弄清楚题目的要求,很多考生弄懂了文章的要求,但是在选择论点的时候却不知道哪个角度*好,这就是很多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还缺乏很多的技巧。解答申论题型不仅要读懂材料还要读懂题干,只有明白题干让你回答什么你才能真正把握住解答重心。注意:申论考试是经过****经过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特别的意思,所以要求考生能够够仔细认真的读懂每一个字。

一、审题时要把握三点

1、读懂答题要求的主旨,就是这道题题目的大方向,比如是要求你找主要问题还是找应对方案。

2、读懂题干要求,明白要求的标准及目的;比如是紧贴材料还是可以加以发挥,心里一定要有数。

3、读懂题干中字数规定的内容选择,一定要在规定字数中准确答出内容,字数的限制其实是来源于材料中相关内容的。

二、例题讲解

例题:“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执法类试卷第四大题)

这份试卷共有7个资料,前面6个都是在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而第7个则从乡村教育出发上升到哲学中的“失根”状况。从哲学角度看“失根”会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是否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背景才能写出好作文呢?其实不然,因为作为考察准公务员处理国家事务能力的申论不会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材料中出现的“失根”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从题干本身出发就可挖掘出不同角度来。

从题干中先谈到的“知识分子”身份可以明确题干主要是谈教育或者文化;其次出现的另三种人,“乡村少年”代表了正在接受教育的对象,“农民工”是已经接受过教育但不成功的乡村文化典型,“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则是从乡村教育中已经获得成功但没有实现与城市文化和谐相融的代表。

材料中出现的这三种身份其实就已经提供出了可供选择的几种角度:从“乡村少年”入手可写读书无用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义务教育普及面不广等;从“农民工”角度可写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等;从“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角度入手可写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接轨与延续等。

综上所述,在公务员申论写作动笔之前一定要详细审清题干,读懂题干中的主干成分,读出准备写作的诸多角度,再进行择**取,真正写出有深度、高度、力度的好作文。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