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不在 王将安处?

2012-11-06来源 : 互联网

  人才的流动,本是公司经营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若在短时间遭遇大量**人才的离弃,似乎难以和公司本身的问题脱开关系

  ■ 文/ 本刊记者 李默涵

  “我已**过问公司的日常业务,这次他们的离职也是对自己职业规划思考后的结果,是正常的人事更替。以后公司业务上的变化,你们找徐陵吧。”话一说完,张同没有给记者追问的机会,直接挂掉了电话。

  波士顿,雨,航班延误,张同站在候机厅的玻璃幕墙前,眼神发散。此时的他心情如窗外的天气,阴雨连连。神游中思绪回到了八年前。

  八年前,他将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交给继任者——这个市值千亿级的地产集团从此**由他掌舵,坊间传闻他急流勇退,大胆启用年轻经理人,为集团带来了新活力。他自己也乐得清闲,出世而去,一面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一面对公司抓大放小,当起了“太上皇”。

  自由自在的八年居然也被媒体炒作出所谓新生活方式的评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创业以来,那种**式的发展方式已经**适应如今的市场,企业需要更有**视野的年轻经理人。

  徐陵就是他的选择。八年前,他将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推到了集团总经理的位置。

  十几年的相处,张同知道,徐陵是一个内敛的人,但绝不平庸,虽然平时看起来沉稳而谦逊,但那与生俱来的睿智,让你永远看不到他手里到底拿着什么底牌,他有底蕴,有野心,在当时看来,是继任者的**人选。

  可这一年来,数位中高管理人员的离职,也让张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颇为担忧,思绪间,拿起手机,手指飞舞下,一条短信飞跃大洋,发回到北京的本部:“江东父老,尚安乐否?”这是他和徐陵*有的联络方式,这种近乎密码的措辞也许只是为了不给徐陵太多的压力,看着“信息已发送”的字样,张同的心思再次飞出窗外......?

  “离职潮”凸显高管“中年危机”

  2012,惊蛰,冲羊煞西,宜订盟、迁徙,忌采纳,京城某小酒馆,二人对饮。

  “你觉得公司现在怎样?”萧如晖打开了话题。

  “你说呢?”刘山并未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眼中闪过狡黠的讪笑。

  “我打算走了。”萧说。

  “去哪?”刘山停住举到嘴边的酒杯问。

  “创业。”萧拿起杯子,自顾自地跟刘山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哦?有何打算?”刘山也将杯中啤酒一饮而尽,拿起瓶子将萧面前的酒杯斟满。

  “徐陵掌权以来,已和张总当年作风大不相同,这一年多来,总是感觉力不从心,道不同不相与谋,不如自己做主创业,相信以你我的能力,想成就一番事业并不难。”萧知道,刘山此时的试探,只是玩笑,多年的相处,两人情同兄弟,不如直接开门见山,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你我二人?这么说,还有我一份?”刘山夹起一口凉菜放入口中,多年的经历让他的矜持成为了一种习惯。

  “对,我想和你合作,”萧如晖用坚定的眼神直视着刘山,他也知道自己这个兄弟的心思,顿了一下,他继续说:“你我当年受到张总器重,被高薪挖来,本来打算大展拳脚。但如今徐陵上位,公司的发展战略已经大变,这里**适合我们发展了。与其在这里耗着,不如早作打算。”

  刘山举杯:“公已直言,且不知愚弟有此意久矣,既蒙兄长不弃,山愿闻其详。”

  “少来文言,喝酒,我是这样打算的......”萧笑道,其实当他向刘山和盘托出自己计划的时候,就知道,这个自己当作兄弟的人,一定会跟他共进退。

  初春的北京依旧清冷,小酒馆窗上亦蒙上一层雾气,透过雾气,隐约看到二人举杯,“叮”一声清脆的酒杯相碰,随即传出两个男人爽朗的笑声......

  “听说了吗,萧总和刘总要辞职了。”办公室茶水间里一个身着米色职业装的年轻OL,对身边的另一位女职员悄悄说。

  “嗯,听说了,这几天公司都传开了。”女职员附和道。

  “听说是要自己开公司了。”OL又说。

  “谁知道,他们高管的事,我们这些小职员怎么能说清楚,不过萧总这两年对外露面是少了很多。”女职员显然话没说完,却伸出一个手指放在嘴前,做禁声状。

  OL显然也意识到了什么,悄悄吐了下舌头,急忙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这时,徐陵正好从她身边经过,礼貌地点了一下头,没有作声。

  其实这一短短的对话已经被徐陵听入耳中,他选择不作声,权当没有听到,几步疾走,进到自己的总经理办公室,关上房门,坐在班台前,按下免提,拨通秘书分机。“小王,帮我约一下刘山,今晚八点,我的办公室。”

  小王便是OL,还纠结于刚才与萧总秘书的一段小对话是否被徐陵听到的忐忑中,接到徐陵的电话,慌忙称是。

  晚上八点,总经理办公室,刘山与徐陵对坐,中间隔着一张豪华气派的班台。

  徐陵沉吟许久,气氛稍显尴尬,为了打破僵局,徐陵问:“想好了吗?”

  “想好了。”与徐陵的局促不同,刘山显得很放松。

  这次谈话出乎意料的简单,徐陵在刘山的眼中已经清楚地看到去意已决的坚定。高管离职,无论从经营还是**角度,对于公司的发展都会是一次震动,出于礼貌也好,惜才也罢,身为总经理,总该要竭力挽留一下。但面对刘山轻松却又坚定的神态,他始终没有将挽留的话说出口。这次面谈也就如此匆匆结束。

  拿着茶杯,徐陵关上办公室的灯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都市,感到一阵莫名的茫然。加上刘山与萧如晖的辞职,这一年内已经有近十位中高管理人员离开。而这些人中,很多是当年张同高调从某**地产企业挖来的,他们来到公司,虽然并未表现出傲气与锋芒过露,但员工私下间也将其以一派而称。徐陵上任以来,虽然并未有意排除异己,但他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却让这一派系感到极不适应。

  特别是从前年末开始,徐陵为了公司的发展发起了公司史上*大规模的人才扩张计划,这一计划被命名为“核裂变”计划,前后引进600余名各级人才。这一举措也让公司的销售额迅速破冰,冲破千亿天花板。

  空降人才遭遇转型阵痛

  其实无论是徐陵,还是公司上下的各级员工,大家都清楚,公司的人才战略是战略导向的,尤其是高管的空降,往往意味着战略方向的变化。例如目前主管商业地产的副总裁赵之平,上任后随即宣布公司进军商业地产。但在这种高速扩张的目标下,加上近两年地产行业国家调控政策的缩紧与行业竞争的加剧,高管们也都面对着不小的压力,以至于即便公司上一财年已将高管的薪酬翻倍提升,却仍然没有阻止“离职潮”的产生。

  在张同执政的时代,公司始终秉承着发展住宅地产的模式,强调社会责任,关注*次购房的刚需者。甚至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张同爆出“超过25%利润的项目我们不做”的惊人言论。在他看来,从公司的领军地位出发,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宅用房,他也表示,公司未来的发展集中在绿色环保和更适宜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将专心做好住宅地产,不搞多元化经营。

  但单一经营的策略,显然并没有受到徐陵的支持。张同刚刚退居二线,徐陵便借赵之平上任之际,高调抛出商业地产业务。但其选择的方式却颇有个人性格色彩,虽然宣布发展商业地产,却宣称,这只是社区建设的一部分,是社区商业,并非对之前张同制订战略的颠覆,而是有益的补充。但这一精心包装的野心并没有蒙蔽张同的眼睛,为此张同还和徐陵专门谈过一次。

  那是前年初秋的一个午后,张同从国外归来,急匆匆地约见了徐陵,会面在公司附近的一个茶馆。

  “公司在开发商业地产?”张同为徐陵递过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开门见山地说道。

  “并不是为了开发商业地产,而是将我们的住宅社区模式升级。”徐陵谦逊地双手接过茶杯,并未喝下而是放在鼻下,轻轻吸气,品味香茶沁人心脾的味道。

  “我们不能搞多元化发展,否则一定会死。”张同显然对徐陵的回答并不满意,呷了一口茶说道:“商业地产很难得到长期大量的融资支撑,出租会加剧我们的资金压力,出售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很致命的麻烦。”

  “但我们不能不做尝试,这一年来,纯住宅土地供应量大幅降低,我们拿地成本却越来越高,从政府角度来看,城市综合体开发用地已成为主要类型。我们在京郊的一块地,比竞争对手在附近拿到的贵一倍,只是因为他们承诺会修建一座商场。”徐陵对自己的想法甚是坚持,放下手中的茶杯,直视着张同的眼睛,“现在我们不做综合性地产,对于公司的利润和未来发展都是不利的,对媒体,我一直强调,商业地产是我们新型社区的补充,未来我们对养老型地产、酒店和商业配套地产都要有所关注,这是大势所趋。目前的情况是,想做纯住宅,将无项目可做。”

  此后二人言语寥寥,却再也没有了张同预想的火药气息。当天回家后,张同在微博上留言:“如果有一天公司**走专业化路线了,我就是死了,也要托梦反对;如果有一天中国再也不需要住宅建设了,我希望*后一套住宅出自我们公司。”

  徐陵知道,从那次谈话开始,张同也在寻求某种程度的妥协;他更深知,虽然张同表面退居二线,但对于公司的发展却从未“全面撒手”,自己只有积极行动,证明决策是正确的,才能将现在的位置坐得更稳。于是,对于公司战略的调整也更日益加紧。去年,他授权公司四大区域开始商业地产尝试,并专门成立了公司史上第一个商业物业管理公司。

  可这一切动作,遭到了部分高管的质疑,认为他是在抢班夺权,旨在架空张同,构建自己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无法适应而选择了离开。

  去年一年,就有6位副总级高管宣布辞职,但对于离职原因,几位高管都讳莫如深,仅仅表示是因为个人发展原因。不管根本原因如何,但事实上,这几位离职高管在之后的再次选择时都得到了更高的待遇和地位,徐陵也早早发现了这一趋势,并推出了应对措施:一方面,着力改造了中高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实施薪酬翻倍、股权激励、权力下放等多重举措,希望**因高管待遇问题或者理念分歧造成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强化健全公司的经理人体制,弱化个人的作用和影响,将高管离职对于公司的影响尽可能降低。但这两系列措施显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次萧如晖和刘山的辞职就是*好的例子。

  上任以来,徐陵提出了高周转模式,甚至提出了*月销售要超6成的高目标。显然,这一模式在公司上下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爆出,去年甚至发生了业主围攻售房处的风波,其工程质量,也在今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不仅如此,高压的销售指标也在公司内部营造了紧张气氛,有中高层管理人员曾匿名对媒体宣称,公司的高业绩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这种情况难以持久,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即使再逼也难于达到。

  或许并不是坏事

  “或许并不是坏事吧”,这个波士顿下雨的夜里,徐陵坐在北京的办公室,兀自思忖,“适者生存本来就是社会法则,经过这一年来的高管离职潮,之前的‘派系分子’已经所剩无几,也许可以借此实现公司目前转型所需要的人才调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想法稍显自我安慰,不仅苦笑出来。

  但徐陵也清楚,高管的离职,并不是简单的意见不合或者薪酬不善,这是公司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要遭遇的问题。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些年富力强的高管人才,正处在他们人生的巅峰,到了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走,如何把他们的用武之地、舞台不断放大,当外部提供的机会足够诱惑,离职便成了必然。况且人才的流动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本来就是正常的现象。值得欣慰的是,在前不久的一项行业调查中,公司的人才流动率近略超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员工敬业度则远超均线。至少目前看来,除去几位已经离职的高管,对于公司的人事制度,大部分人并没有表现出不满。

  “公司高管离职,实属个人选择......人才的流动也属正常......”徐陵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这样的文本,此前,他正在措辞回复某媒体对所谓“高管离职风波”的采访函。“嘀嘀,嘀嘀”手机短信提示音将他的思绪带回眼前,“江东父老,尚安乐否?”署名是熟悉的张同。徐陵知道,对于公司,以张同的个性,只要他还有精力就永远不会放手,自己与张同的分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是“求同存异”。而目前,他唯一的愿望是萧与刘的离职为这一年的高管相继离开画上一个句号,在未来,可以找到更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予以补充。

  但未来如何,徐陵的脑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只是他深知,综合地产发展是必然的方向,不论如何,都要一直走下去。对于人才,他只能选择培养更加丰富的梯队型体系,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也许除了量化的职业经理人标准,还需要为他们寻求精神层面的追求。”徐陵在反思,手中的手机屏幕上显示出:“回信:张良入道,范蠡挂印,将相虽走,国事尤安。”但手指悬在发送键上,迟迟没有按下。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