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外语教学的适时性和可行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从2岁开始到11、12岁为止。就是在这一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能力也不是成一条直线发展的。
** 3-6岁的孩子学习语音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母语对其思维的控制力不强,易于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能力。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大脑各区域发展还不完善,记忆上表现出一些显著缺陷。如常见的记得快,忘的也快。这是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容易产生兴奋而形成的神经不稳定的效果。另外在幼儿的记忆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记忆的不**,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二,6-9岁正是儿童语言学习**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好动,自我表现欲加强,喜欢唱歌跳舞。他们敢于在公开场合大胆表现,心理定势尚未形成,对其进行英语思维的教育渗透问题不大。而且实验表明,他们对语言的机械模仿能力**,发音的自我调节能力也逐渐完善,口语能力在这一阶段*易形成。此外,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有意实记和有意再现开始发展起来,有意识记的效果正逐步赶上无意识记的效果。当然,这一时期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教学材料的选择应该已具体形象再现的课本为主。
第三 9-12岁。心理研究表明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单位时间内记忆的数量不断增加,记忆的广度深度增强,有意识记向无意识记逐渐发展,然而随着母语知识量的扩大,母语对外语的干扰和排斥也在越来越大,学习外语的各种外在阻力也在不断加强,所以外语的语言获得能力在慢慢的下降。目前就武汉而言,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但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并不高,主要是学校重视度不够,并未把英语纳入主课行列。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让孩子们错过了*佳外语学习期,增大了以后外语教学的难度和强度。在我看来应该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在这点上新加坡和香港的教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二、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应采取怎样的教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对形象性材料的记忆效果远远高于对抽象性材料的记忆。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由于经验少,很单纯,**信号系统占优势。他们往往借助具体形象来识记,而且物体形象一定要具有直观性,鲜明性,才利于儿童识记。实验表明*易识记的材料是易于定名的直观材料,其次是直观性的词语材料,而抽象性的词语材料*难记。记忆的内容和效果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外部特点和儿童的主观兴趣。对那些色彩鲜明,富有节奏的形象以及与游戏相关的细则,儿童是很容易记忆的。因此,在我们武汉新东方采用的《灵通少儿英语》及趣味横生的迪斯尼神奇英语歌曲,也正在被武汉**小学的实验班广泛使用。实践证明,这种有色有声的启蒙英语材料,对提高孩子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率指的是有效教学时间占实际教学时间的百分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要求教师延长有效教学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客体。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兴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生动的教法,亲切和蔼的教态,在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和孩子分享英语。如何使孩子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佳学习状态,正是每位老师各显神通之处。从教学风格上讲,我是属于**派的老师。课上气氛十分活跃,坚持把词汇与句型相结合,把句型和情景表演相融合,*后能够当堂课完成某个生活情景的实战表演。同时,从上述分析的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我还根据课程制作了各种类型的直观教具,进行分类教学,尽量多地调动孩子的耳、眼、口、脑等多个器官,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在教关于天气,四季单词时,我制作了各种有色天气图片(sunny, rainy, snowy, cloudy),同时把全部同学分为四组,代表四个季节,进行四组竞争对抗,并引导同学总结四季不同,并现场遍了一个节奏很强,配有动作的小快板(chant),一下子全班同学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积极的加入快板比赛行列中。*后,更是以一个英文版的“天气预报”达到整堂课的**。与此同时,我特别注重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家庭成员称谓时,会提前通知学生下次课带来“全家福”:教衣服用品时,带来衣服,鞋子等实物直接的教孩子,并把他们带到购物场景中,进行现场购物,还价等。在后期明显看出这样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增进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先应该明确的是英语作为语言是种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一种书本上的理论文字。根据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提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注意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 “Don’t use just the textbook. Anything in real life that connect and appropriate to the lesson can be used as teaching resources.”(David Nunan);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体验参与,课后访谈调查,读写扎记,重视语言运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探究式的新学法。
二、语言的学习应该遵循先听说后读写,先具体后抽象的过程。在启蒙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显的尤为重要。必须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和使用真实、地道、自然的正确语言,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兴趣是记忆力的促进力,趣味性在启蒙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人的兴趣是在不断接触和了解某一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鼓励并获得愉快体验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兴趣变化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前述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集中等特点,随时对教法进行不断更新。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更好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变苦学为乐学,达到学习的*高境界。
四、进行启发式教育。教学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才能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从启发教学入手。怎样做到提问具有启发性呢?“就是心于通而未达之口,欲言而未能。”到了这个时候,提的问题就具有启发性了。启发的目的在于积极帮助孩子克服被动学习的弱点,积极的引导孩子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
五、教师应注意授课的技巧性。技巧性是指巧妙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交替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能随时处于兴奋状态。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倡导“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句话是说:诱导而不是强行拉着学生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启发开导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学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儿童总是会提出许多新奇的问题,经验丰富的老师会在启发的时候不仅让学生一听就懂,而且能在懂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包含急待探讨的新问题,这样激起学生全身心地不断探索,攻克新问题,当学生在不断地进取,不断获得硕果的时候,学习的快乐必定代替了学习的痛苦,*终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不保证所有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对情况属实,对该内容进行下架删除。[删除申请]
温馨提醒: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为规避加盟投资风险,3158招商加盟网建议您在投资前务必多考察、多了解,降低创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