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孩子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扰:和父母、同学、老师、朋友关系紧张,自己没有知心朋友,内心孤*,觉得人人都在和自己作对,老师偏心,同学打击、压制、嫉妒自己等。有的孩子一旦在交往中受挫,便会一蹶不振,自我封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与他人交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心理需要。交往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个人的个性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步形成的。人们兴趣的培养、情绪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交往。因此,对于那些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循循善诱,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交往技巧。
与老师交往要有同理心
青少年儿童交往的烦恼主要来自老师和同学。其中老师的批评或误解是*让孩子难受和委屈的。事实上,师生关系融洽,孩子能与老师友好相处并有效交流与沟通,对促进孩子本人的学习与成长非常重要。因此,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善于缓解自己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学会与老师融洽相处并有效交流与沟通。
*先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意。教师节或元旦、春节,作为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小纪念品赠给老师。老师有困难或身体不适,应主动关心老师,询问能否帮忙做些什么。还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利用节假日去看望老师,跟老师交谈,听老师教诲。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即作为学生要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要认识到老师批评学生实际上是爱护学生的表现,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老师的做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第三要鼓励孩子多与老师交流沟通。做学生的如果不主动,那么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缠绕自己的困惑。只有老师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在和老师的沟通中找到改进的办法,才是取得进步的*好途径。讨厌、躲避老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终成为问题。当然也应让孩子明白,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对老师盲目认同,不是简单地认为老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对老师有意见也应该指出,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这既是一个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真诚爱护和帮助老师的举动。
与同学交往要有“三心”
随着*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渴望拥有同学间的友情。高兴时有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烦恼时有人“出谋献策”为自己解忧。然而,这种渴望并非人人都能如愿以偿。不少孩子感到自己“人缘”不好,有种被友情遗忘的感觉。
在学校里,确实有些孩子虽然渴望友情,却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比如,把同学的一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当真,甚至引起打架;有时同学真的想帮助他,而他却视为敌意,不让同学接近,从而失去了友情。
对于这些孩子,父母老师应帮助他们明确树立与同学交往的意识,可以先从自己的同桌、前后左右的同学开始交往,主动接近同学。除了面对面交往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上网等现代通讯手段与同学交往,逐步取得同学的了解和信任,从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孩子只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和其他的同学发生交往,如何和他人交往?学会真诚、自醒、求同存异、替他人着想、谅解、宽容和赞美很重要。在一个集体中,应当先尊重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包容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多顾及别人的感受,是赢得别人对自己好感的前提。与同学相处,关键要做个有“心”人,特别强调要有三“心”,即热心、真心和关心。
热心,就是要热情地对待同学,把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要满腔热情地为大家做事,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集体的事,同学的事,就该积极去做。
真心,是指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以诚相待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休闲中,与同学多谈谈心里话,多交流,多了解,多帮助一下别人,让大家在一点一滴中体会到孩子的真诚。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乐意与孩子交往,并可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如果孩子还是班或团干部就更要多听取同学的意见、建议,不断地完善自身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吸取好的建议。同时多向团组织,多向老师反映同学们的心声。这样孩子就会更受大家的欢迎了。
关心,是指要关心帮助其他同学。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孩子细心观察,留意身边哪些同学有困难,有哪些困难,看看自己能否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同学学习跟不上,我能不能帮助补课?同学生病,和大家一起去看望,送去祝福;同学生活上有难处,主动与老师、同学商量,群策群力一起帮助解决……
作为家长还应告诉孩子,人都是有缺点的,在心理学中,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可爱的人。教师如此,同样的,学生也如此。这样,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比较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