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有创意的课堂的重要途径

2014-03-03来源 : 互联网

语文是非常具有灵活性的学科,每一堂课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创意,就有收到想象不到的惊喜。构建有创意的课堂,不仅是提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2013年7月下旬,我参加了“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在为期6天的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和全国**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为伍,为江西石城、瑞金两地的初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培训活动。

根据安排,活动**天,由余映潮老师为石城县的老师上3节**课,并举行一场讲座。余老师为大家展示的课程分别是7年级的《行道树》、8年级的《承天寺夜游》及9年级的一节作文教学指导课。我作为一名晚辈,能够在为老区教师送上我的教学心得之前,亲眼目睹余**的教学风采,亲耳聆听余老师的讲座,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余老师给我们上的**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行道树》,上课的孩子们是下学期要上初一的小学六年级学生。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在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中,余老师开始了今天的**堂课。

余老师的这堂课处理得非常巧妙,**是*具匠心。他把这堂课分成了3个部分来上:认读——美读——趣读。

在“认读”阶段,余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说说《行道树》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为话题打开学生的思路。

同学们纷纷举手,从各个角度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篇用拟人的手法借物喻人的文章,倡导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种自我牺牲、奉献人类的情感。”

余老师听后,不住点头称许。他提示道:“你们谈的是手法上的,大家可以拓宽思路,学会多角度看文章的类别。你们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么写的?”

同学们一看,立即明白过来了:“这是一篇*尾呼应的文章!”

余老师点点头,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归纳如下:1.以物喻人;2.兼有豪气和文气;3.有丰富精警的语言;4.坚守精神;5.自述文章。

这一环节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上,更体现在对文章结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认识上。通过学习,同学们对文章的认识加深了。

第二环节是“美读”。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步骤:让同学们挑选文章中的美词美句,缩写成一篇短文,并背诵下来。

同学们一下子忙开了,各自在书上画个不停。大约过了3分钟,余老师请出4位同学走上讲台,要求他们朗读各自的“作品”。这几位同学虽然来自山区,却一点儿也不怯场,读得很有味道。

余老师点评了其中两位同学的表现,指出了他们的优缺点。接着,余老师出示了自己缩写的课文,让学生齐读。学生读完后,余老师再让他们把这篇简写文背下来。

这是个很有创意的设计。不仅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领会。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环节,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环节是“趣读”。余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课文中自选3个以上词语或短语,并自选1个句子,以**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棵行道树的微型演讲稿并发表演讲。

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在文中寻找相关词语,开始动笔撰写各自的演讲稿。几分钟后,余老师请了3位同学上台发表演讲,并一一作了点评。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种现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学以致用,不是学完后在课下去用,而是当堂就用。

非常讲究课文研读,十分重视教学思路,关键在于课堂活动,精心考虑教学角度,灵巧运用教学手法,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理念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在平淡中可见精,于细微处可见精神。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能力训练。这就是余映潮老师在这堂课上带给我的*大收获。

余映潮老师在江西石城为大家所展示的第二堂课是一篇八年级的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目的明确,特点鲜明,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具匠心,可以说开创了文言文教学的新模式。

上课伊始,余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作者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等相关资料,接着便出示了本堂课的训练目标:自读自讲,朗读体味,巧作分析,读背积累。本文的教学基本围绕这4个环节来进行。

余老师*先出示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注释,并简单讲述了词语的意思。接着,余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老师读句子,学生作翻译。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大意,几乎没有花费老师多大的精力便基本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余老师出示全文的翻译内容,让学生齐读 这篇翻译短文。这个小细节,显然是为了纠正学生理解时可能存在的误差,并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接着,余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了3点要求: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对于**点要求,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念”、“盖”、“但”三个词语仔细朗读。余老师亲自**,学生摇头晃脑,认真揣摩。经过一番点拨,学生果然读得很有味道:“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引导学生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时,余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欣然起行”、“亦未寝”、“月色入户”等词句进行了训练。在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时,余老师引导学生着重抓住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重点训练。

经过余老师的一番巧妙的指导和训练,同学们读得有模有样,很有一点怀才不遇、怅然若失的夫子模样。看到这里,听课的老师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第三部分,余老师引导同学们对课文展开了巧妙的分析,这也是本堂课的高潮环节。余老师通过投影出示了整篇课文(共84个字),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单段的小文章分成若干个部分,并陈述理由。

同学们对着课文展开了思考,是不是相互交流一下。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拿出了各自的成果。一位同学主张把课文分成2个部分:从“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夜”到 “盖竹柏影也”为**部分,这是叙述描写。从“何夜无月”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第二部分,这是议论抒情。余老师认为这是按照表达方式来划分的,有一定道理,但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很快便有学生把文章作了3部分来划分:从“元丰六年七月十二日夜”到“相与步于中庭”为**部分,这一段是叙述。再从“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为第二部分,这一段是描写。从“何夜无月”到*后是议论抒情。同学们豁然开朗,觉得很有妙趣。

接下来,余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4分法的演示:即把3分法中的**部分划分成两半:从开头到“欣然起行”为**部分,从“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为第二部分,后面两部分同上。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又有了新的理解。余老师随机讲述了古文中常用的四种结构方式:“起、承、转、合”,并让学生对应本文来理解。同学们兴致盎然,学得很有趣味。

*后,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复杂心情:由“孤寂、欣然”到“陶醉、沉寂”,再到“感叹、感慨”。随后,余老师要求大家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课文背诵下来。在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中,这一堂课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这一堂课,结构清晰,由表及里,逐层推进,把一篇短小的文言文上得风生水起,生意盎然。既让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训练,又让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一堂实实在在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文课。

余老师的课,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构思新颖。

听余老师讲课,*大的感受就是每一堂课都不一样。余老师在课堂设计上,可以说下足了功夫。他在上《行道树》这堂课时,把课分成“认读——美读——趣读”3 个环节来上。这种安排,既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创新意义。“说说《行道树》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这个问题很大,涵盖了内容、思想、表现手法等多种内容在内,可谓巧妙引领。让同学们挑选文章中的美词美句进行缩写,则是训练学生审美能力和概括能力的*佳途径。在课文中自选3个以上词语或短语,并自选 1个句子,以**人称的方式编写一棵行道树的微型演讲稿并发表演讲,则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二. 扎实灵活。讲课不虚张声势,不墨守陈规,这是余老师的课堂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感受。在《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上,余老师设置了以下4个环节:自读自讲,朗读体味,巧作分析,读背积累。就训练内容而言,这4个环节涵盖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朗读上,余老师提出了3点要求: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学生读得如此如醉,其训练力度之大,让人叹服。再看对篇章的处理,余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单段的小文章分成若干个部分,并陈述理由。融概括能力训练与归纳能力训练于一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三. 简单易行。余老师所上的两堂阅读课,环节都十分简单,一点都没有拖沓累赘之感。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十分到位,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在于余老师站得高,看得远。以本为本,又不拘泥于课本。一篇《行道树》,余老师一个问题就涵盖了内容、思想、手法等内容,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朗读与归纳的训练上。余老师站在大语文的角度来备课,删繁就简,切中要害,课怎么会拖沓呢?

从教20多年,我对语文教学虽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仍然显得很肤浅。在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绝不能成为教参的奴隶,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构想。没有创意的课堂,永远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次余老师的讲座,更加印证了我的认识。所不同的是,余老师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我想,如果语文课都能像余映潮老师这样来上,再枯燥的文字也会变成生动活泼的乐章。但是,对于余老师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借鉴,可以思考,但绝不可以模仿。因为没有*立而深刻的思考,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再细致的设计,也是毫无意义的摹仿而已。一个优秀老师的成长,需要虚心地学习,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长久的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艰苦的磨练。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