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玻璃心:闺蜜关系维持两周后破裂

2014-04-17来源 : 互联网

在高中生的眼中,大学等于目标,等于未来,甚至等于天堂。但是,当他们怀揣着憧憬走进象牙塔后,却发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或多或少的落差。进不去的学生会、听不懂的专业课、吃不惯的食堂、难以交流的室友、总是挂科的考试……于是,有人会焦虑,有人会自卑,有人会放纵,甚至有人会退学。今年9月,又一支庞大的高中生群体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走进大学校门,在“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戏谑声中,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度过了3个月。他们过得怎么样?有多少人产生了不适应?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连日来,记者对我省多所高校展开调查。

■案例

同寝闺蜜为何撕破脸

对于小Y来说,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并不快乐,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12月10日,与记者见面时,小Y刚请完10天假回来,请假的理由是一份病例诊断书:轻性抑郁症。

小Y说,她的抑郁症状是上大学之后产生并逐渐加重的。3个月来,她请假10天,调寝两次,导火索是两个月前她与室友小C动手打架,而另外两位室友选择了旁观。

刚报到时,小Y与小C一见如故,搬进寝室的第二天,俩人就挤在一张床上聊起知心话。同寝的小W说,当时小Y与小C的那种亲密无间,令她羡慕不已,但性格内向的小W一直没提出加入她们的“二人世界”。

另一位室友小L家在长春,经常不住寝室,就算回来,也会跑到其他寝室去找她的高中同学。她毫不避讳地说,小Y和小C当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旁若无人的亲密,使她觉得很有距离感。而小W与她完全是两种人,只能算是“点头之交”。

但是,小Y与小C的闺蜜关系,仅仅维持了两周。“她睡觉居然不能关灯,我根本睡不着。”小Y说,军训的时候每天都很累,沾枕头就能睡着,可是,两周的军训结束后,生活步入正轨,她发现了小C睡觉不能关灯的“怪癖”。“开关就在她的床铺旁边,有好几次,我们关了灯刚爬上床,她就把灯打开了。”说起这个事,小Y仍然表现得很愤怒,“我在家向来都是‘一级睡眠’,开着灯根本就没法睡,跟她说了好几次,她都无动于衷。”

对于这个习惯,小C的解释是,“以前一直在家睡,换了新环境,关灯睡觉就会莫名地害怕,有了亮光,就踏实多了。”她说,解释了好几次,小Y还是经常要求关灯。“有时候我重新打开,她就在床上长吁短叹,还故意打电话抱怨,指桑骂槐的。”小C很生气,“我开着灯睡,其他两个室友都没意见,她跟我关系那么好,却当着她俩的面那么讽刺我。”

刚刚建立起来的亲密渐渐破裂。一次,小C主动提出给小Y打饭,结果却换来了小Y的埋怨,“她给我打饭,结果她自己的那份刷的也是我的饭卡。”小Y说,她没有发作,只是在心里记了一笔账,“可是她却在人人网上发了一条状态,暗讽我小气、矫情,说自己看错了人之类的话。”

“打饭事件”之后的一周里,小C和小Y每天都拽着小L和小W示好,然后找机会谴责对方。“我也劝过她们,但是后来懒得多说,反正也不关我事,我也不怎么在寝室住。”小L说。

而小W的做法,却是找辅导员老师要求换寝室,“她们都不爱学习,寝室的气氛也不像其他寝室那么好,都是被她们俩弄的。”

直到一天晚上,矛盾爆发了。那天4个人都在,上床睡觉前,小Y把灯关了,小C马上就把灯打开了,反复两次后,小Y叫小C下床,说要跟她谈谈,结果小C刚下来,小Y就动了手,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小Y说,当时小W一直躺在床上玩iPad,一句话都没说,小L则是坐在床上喊了几句“别打了、吵死了”,直到门外路过的同学听见寝室里的吵闹声开始敲门,小L才下床拉开了她们。

与小C关系破裂,小L和小W态度的冷漠,使小Y彻底崩溃,她哭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讲述这段时间的委屈和不满。第二天,小Y的父母从北京赶来,带她找到了辅导员,要求调换寝室。两天后,小Y换到了一个大四寝室,但是学姐都在外找工作,即使回来也没有任何话题交集,她再次提出换寝。辅导员老师无奈,跟其他学院协调,把她调到了另一个学院的大一寝室。但是刚刚住进去,她就感到种种抑郁症状,并且长期失眠,妈妈又来到学校,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结果诊断出小Y患上了轻性抑郁症。

而此时的小W,怨念更深了,“她说调寝就能调,我说调寝,老师却找各种理由推脱,太不公平了。”但是,内向的小W没再去要求老师,只是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调查

有心理问题的新生一年比一年多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过这4个女孩同样的两个问题:有没有开诚布公地谈过?有没有跟老师沟通?她们给出的答案,除了否定之外,还跟随着一长串的抱怨。

三个月来,记者在与新生谈及与心理相关的一些问题,近百位新生中,有5个人直接表示自己心理好像出了问题,20多人吐槽大学生活,包括对专业、寝室、食堂、校园活动等很多方面,并表示这些不满曾或多或少地引起抑郁和焦虑情绪。

长春市民李女士的儿子小东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陪小东报到之后,参加了学校的一场新生家长[微博]会。会上公布的一个数字,使李女士既震惊又担忧:“学校近两年对往届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10%的新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9月以来,省内一所高校2013级新生陆续通过登录该校网站,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几份问卷,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状态、人际交往、人格培养、情绪管理和家庭成长环境等多个方面。该校项目相关负责人给出通过普查得出的数字,“接受测试的大一新生中,存在抑郁与焦虑状况的约有15%,相比往年,近两年的比例是最高的。”

吉林农业大学大[微博]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梓潼透露的数字是,吉林农大今年约4000名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约有10%,相对于去年稍有增加。他说,每过一年,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都会增加,“这两年的比例,是10年来最高的。”

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菲,提供给记者一份今年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报告,结果显示,参与测评的2559名2013级新生中,有80人的问卷结果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李菲说,今年他们将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置于普查之前,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之前几年的新生心理普查中,大约有10%的新生存在心理问题。

吉林大学[微博]也做过相关测试,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闫国栋在学生们上交的答卷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存在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症状,“适应障碍、抗挫折能力弱,欠缺独立,包容力差等等,都是导致学生在走入新环境、新阶段时心理发生消极变化的因素。”

他指出,90后大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多是在长辈的溺爱之下长大,导致他们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包容心较弱,与人协作的能力差,缺乏独立,“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单一,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会解决,只会抱怨,弄得大家痛苦,自己更痛苦。”

■解决之道

学校该怎么做别让心理咨询室成“鸡肋”

12月11日上午,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所在的楼层寂静无声,时而,电话铃声会穿过紧闭的办公室房门,模糊地回荡在走廊。

2009年11月,该校发生了一起校园血案,把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间办公室,4位专职心理咨询师,10多名兼职咨询师,沙盘室、宣泄室、团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生物反馈室……这里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他们也下了一番功夫。新生开学时,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开学两个月后,对全体新生展开心理普查;赵梓潼还主编了《健康教育》课本,这门课程被设定为必修课。

如此一番苦功,学生们的心理问题,真的改善了吗?赵梓潼指向一扇门,“那是我们专门设立的心理接待室,现在我们一年大约会接待500位同学的当面约谈。”对于在心理量表测试中显示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会联系他们来做咨询,并且这是硬性要求,如果不来,中心就会通知辅导员带这位学生来。而且,每个学院的辅导员,都要与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络,一旦发现存在心理状况的学生,中心的咨询师会主动与学生沟通。

为了让学生们意识到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每个月,他们会组织活动,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做趣味心理测验,“每个工作日,中心至少会接待两名主动来咨询的学生。”赵梓潼说,努力多年,学生们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但并非所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都会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记者问到的大一新生,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会自己寻找方式调节心理,甚至有一小部分并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机构。

吉林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最近经常有学生出入。闫国栋说,每年的这个时间是约访最频繁的,因为刚刚做完新生心理普查,“但是大多数是我们邀请的,主动选择与我们沟通的学生很少。”

为什么心理咨询中心是同学们眼中的“鸡肋”?大二的李澜说,这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容他人涉足的“秘密花园”,“凡是能上升到心理问题的问题,基本都存在一定的尴尬,很难对别人敞开心扉。”

大四的曾同学曾因为感情困惑而去学校的心理指导中心与老师交流过,“我把心里所有的想法都跟老师说了,老师也跟我聊了不少,当时我感觉放松了一些,但是回来之后,一个室友问我,是不是去看心理医生了,还调侃我‘不要放弃治疗’。”曾同学说,同学的举动令他觉得很不舒服,“很多人都觉得,去心理咨询室就代表着心理有疾病,他那么一说,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病了。”

家长该怎么做

与孩子平等沟通

通过十多年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赵梓潼确定了一个问题:“每个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他的家庭都存在问题。家庭系统的混乱、条件困难、教育不得法,都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

赵梓潼建议,在孩子上大学之后,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孩子沟通,既不能彻底撒手,也不能紧盯着不放,要与孩子平等沟通。家庭的重要决策,也要主动征求孩子意见,让他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加他的责任感和承担能力。另外,家长也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大学生活的规律和性质,与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学生自己该怎么做

学会善意地批评

对于新生呈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吕新艳指出,“应该让自己尽量多参加学校活动,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为他人着想。”

“你已经是成年人,进入大学,就更加意味着你已经向独自在社会立足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步入社会,你要面对的挫折和困难将会更多,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学会勇敢地面对一切压力。”在人际交往上,闫国栋建议新生适当改变生活方式,用积极的心态去交往、沟通,与室友发生意见冲突,一定要及时交流,让郁结释放出来,“但也要注意沟通方式,有些矛盾就是批评方式不当而引发的,所以,要学会善意地批评。”

李菲的建议是,要尽快地给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逐步接受自己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另外,要尽快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指向集中了,注意力就会在无形中转移,削弱心理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缓解因为适应障碍而带来的心理困惑。”

闫国栋建议,新生一旦出现无法疏解的困惑与消极情绪,如果个人采取相应方式但无法缓解的话,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哪些大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

综合近几年的新生心理普查情况,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菲进行了总结,将存在心理问题的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

成长环境较复杂,比如单亲、孤儿、至亲在监狱服刑、童年有严重创伤等。这类新生的普遍表现是极度缺乏安全感,不合群,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二种

不知道如何调节各方面事情的关系,比如一心热衷于学生工作或活动,甚至不惜旷课,结果点名缺席、课程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心理波动。

第三种

因为没能实现最初的目标,所以索性消极、放弃。“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咨询的学生,非常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一边哭一边说自己要退学。”李菲说,这样的学生普遍存在抗挫力不足的问题,消极应对、破罐破摔,这是出现心理问题的新生中比较普遍的一类。

第四种

适应能力差,“室友不注意轻手轻脚、洗衣服弄得满地是水,食堂菜不好吃、浴池人太多……来心理中心咨询的新生里,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会提到这种小事,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是很大的障碍。”李菲说,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新生比较多,但也是最容易疏导的。

第五种

家庭经济困难,“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生,原来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在城市当中变得不值一提。”李菲指出,这极易引起他们的自卑,“再加上经济上的拮据,他们甚至会出现自闭。”

第六种

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赵梓潼提到了互联网络心理问题,“近几年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事例屡见不鲜,电脑控、手机控、微博控……只要手机、电脑不在身边,他们就会感到不安。”

吹只气球来解压

今年开学之初,李菲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用气球帮助同学解压。感觉压力山大、心情不畅的同学们,都可以试一试。

一、解压

准备一个没吹的气球放在手中,想想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想起一件就吹一口,吹气量的多少,根据你的不满程度而定,直到你把能想到的不快全吹进去为止。

然后,捏住气球嘴,开始想令你开心、满意的事,想起一件,就放出一些气。看看最后你手中的气球还剩下多大?最初的那些不愉快,是不是随着释放的气体,逐渐被快乐的事抵消了?

二、正视人际交往

准备若干气球,一根毛衣针。将气球吹起来,扎紧,然后尝试着让毛衣针穿过气球的两端。“当时在进行这个试验的时候,现场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很多人都在抱怨,这怎么可能做到。”李菲说,但进行到后期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成功穿透了气球。

“其实,只要细心地从气球最厚的两端穿入就能实现。”李菲说,这个试验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超越极限,做一些原以为完成不了的事;二是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找到他的兴趣点和优势,就像从气球穿针一样。如果总是很刻薄,找别人的缺点,那么就会像气球一样爆掉。”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