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背离教育公平

2014-05-08来源 : 互联网

“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3月9日《成都商报》)

政协委员“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本质就是一个背离教育公平的“提法”。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内核,上大学是任何一名学子的权利,无论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不鼓励”本身就是“不希望”和“不提倡”,无形中造成的是大学教育对农村孩子的排斥。二来,这一“提法”违背选拔人才规律。不希望农村孩子上大学,剥夺的是农村孩子中**人才被“选拔”和“发现”的权利,有可能埋没的是一大批农村孩子中的佼佼者。

诚然,政协委员这一提法有现实无奈的因素。相比于城市孩子,即使上了大学的农村孩子,教育起点仍然“低”,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教育可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大学毕业仍不占竞争优势;农村家庭相对不富裕,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更高,给家庭造成的负担更大;“大学毕业既失业”,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占比更大、数量更多;“上了大学”的现实无用问题,就业升职上的“拼爹”现实等等,对农村孩子影响更大、创伤更严重。因此,这位委员从务实角度分析让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有了一定的**语境。

不过,“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像是对现实不公、教育不公的逃避。农村孩子上大学“无用”,“竞争不过城市孩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以及就业等竞争中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这些现状和问题不是“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能解决的。相反,越是“鼓励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越会固化升学就业的社会不公问题,对于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城乡经济失衡等问题,反而会因为农村孩子“逃离”大学被遮蔽。

在笔者看来,“逃避问题”不仅于事无补,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加剧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事实和实践证明,从“功利”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有一定道理,但从农村孩子和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一种短视行为。农村学子上大学、获得更高的知识储备后再行就业创业,其实现人生价值和给社会**的价值,将远远高于“早辍学”、“早就业”的人群,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含金量也更高。从有利国家长远发展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打破教育不公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是要不得。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