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纳入高考不是根治“小胖墩”之道

2014-05-23来源 : 互联网

北京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说,北京的“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持续攀升,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也现低龄化。对此,北京市政协建议将体育纳入高考[微博]科目,增加中考[微博]体育分值。体育当然可以纳入高考,但纳入之后就能解决“小胖墩”“小眼镜”难题吗?显然不能。

为了提高孩子身体素质而将体育纳入高考或增加中考分值,其建议初衷不可谓不好,但不能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只要青少年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有不足,就简单地将其纳入高考或中考。这样的思维习惯会使得本来就有不能承受之重的考试改革又增添了包袱。

公众对教育系统在孩子体质下降问题上的责任认识得比较一致:体育在中考总分中占比不大,基本没纳入高考,体育在考试中变得不重要;而学校要升学率,家长[微博]和学生需要考高分进好学校,这就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体育。

北京市政协的调研报告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提出上述建议,但是,依照这种思路,很可能造成一种局面: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很难意识到体育对青少年人格养成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他们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只是为了考试中能多点考分。孩子会像对付其他科目考试一样来对付体育测试,体育也成了一种负担,而不能养成意识、爱好和习惯。

如果没有意识、爱好和习惯,高考之后他们还会参加体育锻炼吗?为了考试而学习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进行体育锻炼同样是应试教育。

在我看来,北京市政协的建议初衷可嘉,但思路简单,逻辑不通。在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可以缺什么补什么,但不能缺什么都考什么。社会也时常会讨论青少年韧劲不足,意志力薄弱,团队意识不够,节约意识淡漠,这些问题也需要在教育中有所体现和引导。如果按照“青少年体质下降,就把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并将体育纳入高考”的逻辑和思路,难道也要将韧劲儿、意志力、团队意识和节约纳入中考和高考?通过把体育纳入高考或中考,本身不能给学生减肥,而只能给高考和中考增肥。

有良好的初衷是寻找解决之道的前提,但只有良好的初衷远远不够。还是要先厘清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之道。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复杂,学生体质改善更不是教育系统说改变就能改变的。基于此,在寻求解决儿童体质连年下滑的办法时,也不能仅仅从教育领域入手,尤其不能仅仅从考试入手。

青少年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的孩子,也是社会成员的特殊群体。他们体质下降,有教育系统的责任,但教育系统至少不能承担全部的责任。北京市政协发布的报告也承认,重智育轻体育在全社会普遍存在。

不少家长对体育的理解显得短视而功利,他们不能认识到体育在孩子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一方面,家长简单地将不重视孩子身体锻炼的责任推给教育系统;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而意外受伤,要求学校负全部的责任,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校会减少孩子的运动量或降低运动强度。

除此之外,其他相关部门和社会在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上也不无关系。现在很多社区缺乏体育设施,一些体育场馆对青少年开放的优惠缺乏政策支持。

要改善孩子的体质,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负起各自的责任:在家,要改变家长忽视体育的意识;在校,要**体育锻炼的时间;在社会,也要**体育锻炼的条件。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