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电击治疗为何炙手可热?

2016-08-16来源 : 互联网

近日,一条名为《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的朋友圈文章让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再次走进公众视线。网瘾点击*疗从未从人们的生活中推出,这样的缺乏科学依据的*疗方式为何会如此炙手可热?

2006年初,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精神科医生杨永信成立中国杨永信网络成瘾戒*中心,其对外宣称自己探索出了一套“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相结合的网瘾戒*模式。所谓的物理*疗即“电击*疗”,即在“网瘾”少年的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电极,他声称以电刺激引发孩子对网络产生厌恶感。

经媒体曝光后,“电击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来广泛质疑。2009年7月,***以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为由,紧急叫停各地电刺激(或电休克)*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

时隔7年,电击*疗网瘾的创始人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在当地依旧炙手可热。7年中,接受过杨式电击疗法的少年称,改良后的电击疗法“换汤不换药”,关在13号室内被电的痛苦令他们终身难忘,甚至多年后回想仍然手心冷汗直冒,“那种疼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

电击:被7人摁住银针穿虎口通电后浑身痛到不能说话

22岁的白雪至今忘不了2015年11月跟随父母来到临沂四院网戒中心那日,她被带进2楼13号诊室后所发生的一切。

白雪接受了第一次电击*疗。她回忆,给她电击的是杨永信助手王祥瑞,“他拿银针从我右手虎口处穿过,接着再从*疗仪上接出8根电线,用钳子固定在银针的两端。”

白雪记忆里,这一次电击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她走出13号室的时候,两条腿抖动得几乎无法站立。她走向站在远处的母亲,央求其带她离开。

这一举动被王祥瑞看到。白雪立刻被带回13号室,进行了持续近15分钟的电击。完事后,王祥瑞问白雪:“还想走吗?”惶恐到极点的白雪只能摇头。“这里所有的人都得呆满4个半月才能出去。”害怕再次遭受电击,走出13号室后,白雪没敢再向母亲提要走的事。

制度:戒律森严不容违抗鼓励学员相互举报

2010年入院的夏力比白雪稍许幸运,抵达首日,他未遭受电击,而是先被带去观摩了一节点评课。

课堂上,杨永信向学员和家长汇报近期各个孩子身上的问题,被点名者要当着全班同学和全体家长的面发言表态乃至认错道歉。

每至提问环节,学员们高举的胳膊让夏力感到惊奇,“每个人都举起了整条胳膊且同时齐刷刷地举过头顶。”直到进入网戒中心后,夏力才明白,这是杨永信为学员定制的无数成文规定之一。如果冒险违反,会带来额外的电击。

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学员们称,由学员家长成立的“家委会”和“班委会”负责监督学员,一旦“表现不好”,就会被“加圈”或者“点现钱”(点现钱,指直接实施电击*疗)。“加圈”是指在盟友名字后画一个圈,累计一定圈数就要接受一次电击,学员接受电击的起始圈数根据在中心所呆时长依次递减,这意味着刚入学的学员更容易遭受电击。

恐惧:终日服用不知名药物出来再难以相信父母

在杨永信的网戒所里,学员们每天还要一日三次服药来配合电击*疗。

每天午饭后,夏力都会和其他学员一起到护士台去领药服下。据悉,护士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药,白雪需服用四种不同的药丸,而夏力只有一种。

最令学员们不解的是,杨永信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为什么要服药、服用的是什么药物。夏力说,曾有学员在课上就服药的问题向杨永信提出质疑,得到的回应却是“这里是医院,我们都是医生,有什么可不放心的呢?”

白雪向南都记者回忆服药后的感受时称,她会时而兴奋,时而平静,有种情绪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觉。出来后,白雪曾到医院体检,并未检测出异常情况,但是短短4个月,体重较入院前猛增了25公斤。

离开网戒中心多年,王欣早已开启新的生活,但在网戒所的噩梦让他和父母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我再也不能百分百地相信父母了。”

王欣坦言,当年被送往网戒中心时,他确实一度沉迷游戏、放弃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在里面也纠正了过往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认知,但电击的方式并不是他想要的,“我不知道生活在恐惧中的生命有什么值得他们(父母)骄傲和羡慕的。”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对杨永信等医护人员的信任,都是电击疗法在被叫停的情况下依然盛行的原因,孩子的网瘾与生活习惯是需要家长与学校正确的教育与引导,通过这种危险、缺乏依据的*疗方式确实不妥。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