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技工短缺难题从培养入手

2012-12-07来源 : 互联网

中国技工短缺现象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大的转化无效性或低效性。在不增加其他要素的较大投入或机制的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技工培养的有效性是解决当前技工短缺问题的较好选择。    

技工短缺问题,也常被称为“技工荒”,自2001年起席卷全国,至今盘旋不去。2006年*届中国农民工信息化**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基于各地**、企业和学校进行了相应的补救和缓解措施,从事简单劳动的普通“技工荒”局面目前已经得到缓解,但是**技工人才短缺却成为令企业头疼的大事。  

通过五力模型对技工短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可以看到技工短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大的转化无效性或低效性。在不增加其他要素的较大投入或机制的较大改变的情况下,增加技工培养的有效性是解决当前技工短缺问题的*佳方案之一。    

技工培养中的五力模型  在技工培养的五力模型中,用人单位作为“购买者”决定了技工整个培养方案的规模和质量。    

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是当今战略管理学科的主流。该学派***的分析方法是行业五种竞争力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行业的**能力(行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要任务是通过分析供应商、购买者、当前竞争对手、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等五种因素,选择具有潜在***的行业。选定行业后,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从技工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看,可以得出以下修正的五力模型(如图所示)。与原五力模型相比,增加了社会和**两个环境因素,去掉了替代产品和潜在进入者,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单一变为双向多重关系。  

(1)学生及家庭作为技工的供应方,向学校及培训机构提供生源。在我国现有的技工学校中,生源主要为初中生、高中生,生源地主要为城镇和乡村。  

(2)用人单位,作为技工的购买者,主要为制造企业。作为技工的使用方,招收由学校及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做技工。因为企业之间还存在技工的跳槽和流失,所以存在现有厂商之间的竞争。  

(3)技工学校处在转化系统当中,作为潜在技工的孵化地,与两者共同构成技工的转化系统。现有学校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生源的争夺和就业的竞争,同时学校与前后两者都是双向互动关系。  

(4)社会和**作为转化系统的宏观环境分别对转化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进行影响、指导和规划。  

依据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法则,在技工培养的五力模型中,用人单位作为“购买者”决定了技工整个培养方案的规模和质量。因此,我们的分析思路从需求方到供应方面,从主价值过程到辅助价值过程。    

五种力量间的关系分析  

用工市场上存在“结构性短缺”。一边是对经验型人才青睐有加却遍寻不遇的企业,一边是数量*大但在经验上却是“白纸一张”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竞争  

用人单位作为技工使用的客户,对技工的需求和要求是整个系统的潜在标准。目前基本情况是企业招工难,招有一技之长的熟练工更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制造业职工队伍素质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技术等级偏低,技能单一,**技能人才年龄偏高,技师、**技师严重短缺,创新能力较弱。技工的短缺势必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用人企业对技工,尤其是熟练和**技工的需求是现实的、强烈的和持久的。  

在技工短缺问题中,用工市场上还存在“结构性短缺”。一方面企业实际技术类人才在数量上存在供需不均;另外存在技工培养的低效性:一边是对经验型人才青睐有加却遍寻不遇的企业,一边是数量*大但在经验上却是“白纸一张”的毕业生。    

技工学校的培养和竞争  

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从技校招收的毕业生还不能算技工,在校学习的三年基本还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应试教育,目前技校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奇缺。同时,由于学校资金有限,不仅校舍校园环境仍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水平,而大多数技校还建不起适应教学需要的技能实践基地,更不用说数控等机械设备。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出来的“蓝领”不可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 

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跟不上,结果就是培养出的大批技工人才流失到了其他所有制的企业里去,许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技工岗位工作。这其中的原因仅从学校来看,一是能力不够,即学校没有培养符合用工企业岗位需求的学生,毕业的学生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二是缺乏意愿,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操作。无论是何种原因,毕业学生从技工单位流失是对传统技工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的揭示。    

学生及家庭的供应心理  

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使职业教育沦为次等教育。大学成为难以更改的人生必需过程,人的多样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忽视。同时,大量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声誉降低。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哈尔滨、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77% 的学生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接受职业教育,65%的学生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在一项*近公布的上海4000户入户调查报告中显示,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这就说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已形成这样一种印象,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接受次等教育,上职业院校没有前途。    

社会的观念  

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话在社会上传扬很广。但客观而言,在用工制度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等级”现象。对技工的价值评价有失偏颇是“技工荒”成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技工的价值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相关利益,所以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的投入  

职业教育目前在全国普遍凋零是事实,其间原因有“轻末技”的传统观念作祟,但*重要的还是**的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2004年广东中等职教经费支出仅占全省教育经费支出的3.6%。在高等学校全面扩招,批量生产眼高手低毕业生的窘迫现实下,为什么不能尊重市场逻辑,多多扶持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技工人才呢?  

**应该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纠正技术工人的身份就是工人的传统观念,在全社会倡导全新的人才观。一是要改进老的技工评审有关规定。打破资历、年龄、身份的限制,鼓励掌握了高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有贡献的人员参加技师的考评。二是要大力宣传表彰各类**技术工人,同时,应将优秀技能人才纳入享受**津贴政策范围,积极争取给予**特殊津贴。  

从修正的五力模型我们看到,技工短缺并不是单一环节出现障碍,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尤其需要系统整体的协同运作。其中培养的低效性和用工的低效性是技工短缺的*核心问题。我们必须对“技工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切实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修正和调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