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一名家长**让自己考上大学的女儿读书的事件被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我们争执的话题**局限于父亲愿不愿意让女儿就读这一事情上了,而是在这背后寻找暴露这一问题的社会原因,当女儿的梦想遭遇父亲的账本,读书是否有用的话题,再次引起一番唇枪舌剑。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也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竟有7成网友支持父亲的决定。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既然这么多人怀疑读完书之后的价值,那为何还要读书呢?
对此,我们要思考一下大学制造出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才,导致人们对现在的教育这么失望?众所周知,应试教育被批判了很多年,然而却不见得有什么改善。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2013年的毕业生就已经高达699万人了,而当前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数万元的大学学费,**是个不小的负担。大学生“支出”与“收入”之间远远不能平衡,才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无用”。
不仅如此,读书无用的说法还交织着公平正义的焦虑。在一些地方,拼文凭不如拼爹,“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潜滋暗长,依靠关系获得发展、凭借人脉获取资源,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
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正如先贤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读书也只有变得“有用”,成为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有效渠道,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勇攀书山、放舟学海。这需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给大学文凭添点含金量;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更需要全社会重拾对读书的信心,毕竟,读书能丰盈思想、丰厚精神、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