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消香断惹人怜——也说黛玉

2012-09-11来源 : 互联网

今生在世,只是为了“还泪”,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浊世。偏偏又是个“病根子”,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今世注定得不到幸福,即使是神仙似的人物,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这么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依旧免不了世俗的爱恨情仇,于是,黛玉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强了,至今依旧勾下读者众多的泪水,多少痴情人亦以黛玉自比。

虽然《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具其魅,予*爱黛玉。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寒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月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这么一个娇弱女子,有谁不怜爱呢?吾虽爱娇弱之美,更爱才气之人!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绝丽**,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做伴,虽然父母让她读书只是“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却因了这文人修养与性格,写出了许多**,表情达意的诗词,是一个响当当的大才女。黛玉用诗歌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或许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情的反映比较消极,什么事都往往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不太主动争取,这也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一个缘由。

对黛玉的喜爱,不单单只因她的柔弱之美,更多的是她那多愁善感、羁绊纠缠的性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短短十四字,就把自己的那种孤苦,寂寥的心际表达地****。人生在世却不知归处何在,世事亦无常,*终,我们将走向何方,迢迢人生路上,又有谁的陪伴呢?老去时,又是谁亲手把我埋葬呢?一*《葬花吟》,吟咏的又何止是凋零衰败的花呢!夹杂着,流露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感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不是象征着贾府里的恶劣环境?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小小年纪却得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被剥夺的快乐童年,被隐藏的委曲求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只求自保,明年闺中知有谁?谁又会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呢?她无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在抉择时无人商量,她只能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后言行举止尽量做到彬彬有礼,适份合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现在是我在葬花,等我老去时,又是谁在我身边陪伴着我,看着我的离去呢?看来她是不太相信贾宝玉能跟她天长地久,不是不想,只是不敢奢求。看着这些残花败柳,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红颜老去的时候,到那时,春离去,花凋零,人逝去,花与人,归宿何在?我不知道……读罢《葬花吟》,有这么一种感受:花的命运即林黛玉的命运。花解伶人花也愁!《葬花吟》是黛玉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花期短暂,眼泪会干,青春也终将逝去。即便如此,抹不去的,是你那似泣非泣的寒露目,那柔弱之美,那多愁善感,那清高淡雅,那……你的一切,将长存!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