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成人毕业后没看望过老师 成就影响探望心理

2014-05-06来源 : 互联网

学生的话

超三成人毕业后没看望过老师

本次回收的288份有效问卷中,15岁以下受访者为49人(占17%),15-25岁者60人(占20.8%),26-35岁者48人(占16.7%),36-45岁者41人(占14.2%),46-55岁者51人(占17.7%),55岁以上者39人(占13.5%)。

“毕业后你回去看望过老师吗?”对于这个问题,67%的受访者选择了“看过”,另有33%的受访者表示“没看过”。

崔**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她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男神”或者“女神”级别的老师,他们也曾给过自己很多帮助,因而和很多老师毕业后都一直有联系。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应该都有过给自己印象深刻或是对自己影响比较深的老师,所以毕业后看望老师,这是非常理所应当的。”崔**说。

频率

“多年一次”占比*多年纪越小频率越高

至于毕业后亲自去看望老师的频率,2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年一次”,仅有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一年多次”,而近四成受访者为“多年一次”,占比*多。另有25%的受访者则表示,“其实总共仅去看过一次,以后很难说”。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的一位杨姓老师表示,就拿自己来说,毕业开始工作后极少有时间去看望自己的老师,“有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杨老师说,自己其实就属于“总共去看过一次,以后很难说”的类型。

“当了老师以后也很理解学生,只要他们工作好、生活好,来不来看望老师都无所谓。”杨老师说,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压力也很大,自己很理解学生们,“不过逢年过节接到他们的祝福和问候还是挺开心的。”

有意思的是,在49名1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四成人选择看望老师的频率为“一年一次”,并有33%的人选择了“一年多次”。而在60名15-25岁的受访者中,也有35%人表示,看望老师的频率为“一年一次”。

据分析,25岁以下的受访者大多还在学校上学,或者是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和年长者相比,他们看望老师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一年联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一位岳姓老师告诉记者。

而在26-55岁的受访者中,一年多次看望老师的人极为**,这或许与这个阶段的人多为各种家事、工作事务缠身有关。到55岁以上,选择“一年多次”探望老师的受访者又猛地增至两成多。

对象

中学老师影响“三观”*常被惦记

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学生青睐,毕业后回去探望老师*能证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对于“你*常去看望的是学生时代哪个阶段的老师?”这一问题,15岁以上的受访者大多选择了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

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梁永红对这一现象分析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普遍不成熟,对老师大多是情感上的依赖,体现为师生情。而到了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们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增强,因而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再者,中学阶段,中考、高考前老师和学生都会比较辛苦,“同甘共苦”之后,感情也会更深。

时机

15岁以下常选择教师节看望老师

调查中,20%的受访者表示通常会在教师节看望老师,22%的受访者通常会在“过年过节”时看望老师,而有58%的受访者选择“不定时”。

来自昆明某烟草企业的管理者马先生也选择了“不定时”看望老师。他表示,这主要是考虑到平日老师忙着上课,而到了寒暑假期间,老师可以休息的时候,自己又不一定有空,所以只好根据情况而定。

而在15岁以下的受访者中,选择教师节去看望老师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60%。来自经开区某小学的女教师尹某告诉记者,教师节前自己已收到不少贺卡、饰品。她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也是小学、初中阶段送给老师的祝福比较多,后来随着年龄慢慢增长,慢慢**刻意追寻这个节日的意义,“有的时候,教师节一不小心就忘了”。

原因

除时间距离外成就大小影响探望心理

对于没去看望或者没有常去看望老师的原因,有29%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没时间”,占比*多。21%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距离太远”,另有21%的受访者表示“想去,但是怕见面没话说尴尬”。此外,有3%的受访者“**不想去”。

采访中,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何同学总结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望老师其实和前段时间的热点话题“常回家看看”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不是不想,而是有时候真的没办法。”

同样还是在校大学生的小刘选择“想去,但是怕见面没话说尴尬”,他表示,老师的确能带给一个人很多的成长,但是大多数老师通常不会顾及所有学生,因而像自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和老师们自然是“相见不如怀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39名55岁以上的受访者而言,48%的人因为距离太远而没办法去看望老师或者不能常去看望。对于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很多人已经退休,有大量空闲时间,但阻隔他们的是空间上的距离。

65岁的邓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她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教过自己的老师已不在人世,而她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点又都换过多次,现在即便想看望曾经的老师们,也不那么容易了。“子女们大多没有太多时间陪着老人,对年迈的老人来说,*自长途跋涉并不轻松。”邓奶奶深有感触地说。

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否会去看望老师,除了受时间和距离的约束,还与自己读书时和老师的关系、自身目前取得的成就有关系。

刚刚大学毕业的苏东表示,刚读大学的前三年,每逢教师节或者其他节日,都会去看望高中时的老师,但是时间一长就慢慢淡忘了,他说:“可能是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太大,于是把看望老师这些事情都忘了。”

37岁的龙女士表示,自己毕业十几年了,从来没去看望过老师。她说,自己上学时属于中等成绩学生,老师很少过问,所以她毕业后对老师只有一种敬佩之情,没有还想回去看望的想法。而目前已是一家保险公司经理的胡先生称,念书时老师特别照顾自己,自己也实现了梦想,做人要有感恩的心,常看看老师是应该的。

“目前而言,我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以前的同学也曾邀我去看过老师,但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因为去看望老师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虽然老师和同学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觉没意思。”在昆明一家银行当会计的吴先生说。

教师的话

李月(教龄35年,教过小学、初中):探望让人欣慰更珍惜平凡中的感动

李月老师从1978年开始从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小学、初中她都教过。“教过多少学生,这个可就记不得了,几百人应该是有的吧。现在在街上走,偶尔还能遇见几个以前教过的学生主动来打招呼。”

李月老师说,这么多年来,还会有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望她,前几年,她教过的初中生们聚会还邀请她出席。被教过的学生不时挂念,这一点让她很欣慰。

“有的学生会特意过来看望一下,不一定是教师节,有时候一些曾经的学生路过我上班的地方啊、家里啊,也会顺便来看一下。”***回忆说,有一次自己没带伞在街上躲雨,一辆车停在了她前面,车上的人说自己是她以前的学生,可是她却记不起名字了。那位学生很热情地把她送回去,还一个劲地说很怀念当她学生的时光。

作为老师,李月觉得自己教书时对待学生很严厉,很多学生很怕她,但学生们毕业后和她重逢的时候,他们还是觉得老师好。

回来看望李月的学生中,有现在事业很成功的,也有境遇一般的。李月老师认为,学生们能回来看望是好的,不来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学生有这个心,但是也会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来探望。

怀念起自己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李月老师说印象*深的是在乡村教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里做饭,学生们会隔三岔五从家里送点蔬菜、水果来。那时候的学生很淳朴,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但学生跟老师的那份纯纯的情谊,让李月老师很感动。“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实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淳朴了。”

杨老师(教龄十多年,教初中英语):已毕业学生捧花烈日下蹲守校门口

英语老师杨老师在一所有名的初中学校任教,已有十多年教龄,也记不清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了。她表示,几乎每年教师节都会有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望自己,也有部分已毕业的学生选择其他节日来问候。

有一次,一个早已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杨老师,但由于不知道她家地址,也没有事先联系,那学生只能在学校门口等待杨老师放学,抱着鲜花站在烈日下一等就是几个小时。等杨老师放学出来时,那学生的脸已晒得通红,额头上满是汗珠,杨老师心疼之余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学生毕业后亲自回去看望,她说自己很高兴、欣慰、自豪。

据杨老师介绍,自己上课很严厉,课下和学生的相处却更像朋友。过了十几个教师节,她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老师,有的学生毕业后相隔太远,不能亲自回校看望她,都依然坚持打电话、寄贺卡、请同学捎小礼物。

李兰(乡镇小学数学老师,30年教龄):老教师无人探望自认资质平凡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相比城镇、农村,城市里的老师被已毕业学生探望的平均频率要高。在城镇、农村地区,不少从教多年的老师从没有学生回去看望过。

“教书有30年了吧,但是教出去的学生一个都没来看过。”在一所乡镇小学当数学老师的李兰说,自己教的学生也有不少考上大学的,都没有特意回来看望过她,身边的老师们似乎也没有学生回来看望过。

***对此表示已经习惯了,“像我们这样的小学老师,谁能想得起特意回来看望一下呢?有些毕业后的学生回学校来办事,顺便来看望一下就很好了。”

没有被学生看望过,李兰老师认为这跟自己教学的风格有很大关系,她认为自己是很平凡的老师,没有很出彩,估计记得她的学生也不多。“就算是担任主科老师,但也没在学生的发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导作用,被遗忘也是正常的。”她说。

石鹏飞(大学教授,数十年教龄):探望的不算多但彼此情谊很深厚

《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很多毕业后的学生回去看望的老师多固定为一位教师,很少有人会保持看望多位老师的习惯。很多受访者都表示,通常都只会看望对自己人生路影响较大或者印象较为深刻的老师。

作为个性鲜明、知识渊博的大学老师,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总是给大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也经常回来探望他。他问过很多学生为什么每次回来只探望他一个人,学生们基本都回答因为他给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在人生的成长路上,他无形中也影响了很多学生,是位值得人尊重的好老师。

“以前过教师节的时候,我的学生们会给我送亲自写的贺卡。上世纪90年代,丽江、德钦的学生们还给我发电报祝我教师节快乐呢,说明我在他们心中还是很值得尊重的。”石鹏飞说,教出去的学生很多,回来探望的不算多,但是彼此间情谊都很深厚。

声音

“几乎每一年联系得多一些的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一位岳姓老师

“去看望老师的人中大多取得很大成就,我感觉自己很渺小。虽然老师和同学不在意,但我自己感觉没意思。”——在银行当会计的吴先生

像自己这样一直“默默无闻”的学生,和老师们自然是“相见不如怀念”。——在校学生小刘

“就算是担任主科老师,但也没在学生的发展路上起到大的引导作用,被遗忘也是正常的。”——小学老师李兰

学生们能回来看望是好的,不来看也是正常的,有些学生有这个心,但是也会因为不好意思就不来探望。——老师李月

观点

老师能量各异“探照灯”式*可敬

虽然同为教师,但有的老师很受学生尊重,即便是毕业后,而有的老师却和毕业后的学生成为陌路。究其原因,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认为,这和教师的角色分类有关,分为三种:“探照灯”、“手电筒”和“萤*虫”。

石鹏飞说,“探照灯”式的老师是为学生成长路照亮人生方向,给予很好的引导,对学生人生航向上具有前瞻性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手电筒”老师让你在夜里走路不至于掉进去,让你安全过关拿到学位。而“萤*虫”类型的老师只是在学生成长中一闪而过,什么都没有留下。

石鹏飞认为,人生的成长路上,老师的能量都不相同,在学生心里都是有衡量标准的。真正的老师是对人生有启迪的那种,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大众情人”,学生毕业后对这样的老师是*难忘的,也是*尊重的。“相对的,有些老师并不这么神圣,学生也会掂量掂量。”

对于那些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石鹏飞认为他们也需要检讨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成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那种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今天,又一个教师节。几乎每个人都有过青涩的学生时代,也总能遇到难以忘怀的老师。毕业过后,你是否还会牵挂这些为自己的人生路做垫脚石的老师们?是否回去看望过他(们)?本报近日就这一话题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88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受访者毕业后还去看望过老师,但频率并不高,两成多受访者目前能做到一年一次,近四成人为“多年一次”。没时间成为阻碍去看望老师的*主要因素,也有人认为,毕业后取得的成就大小也是因素之一。

(云南信息报统筹:李美娇姜志记者李美娇成长群实习生金烨罗素愫刘德国王柔周晓蓉制图:张磊)

标签:受访者看望李月石鹏飞老师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